經濟轉軌中的貨幣政策獨立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17:1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評論員 劉煜輝 央行吳曉靈副行長日前表示,“商業銀行投資選擇余地增加和貸款意愿增強時,央行票據的發行將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需要觀察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因為其自由擴張的能力是中央銀行調控的操作目標。”由此,準備金率上調的猜想不脛而走。最近幾日,債券市場振蕩下行。在央行票據和正回購雙雙減量發行的情況下,債市收益率不跌反漲,拋盤
隨著宏觀調控效應逐漸顯現,當下市場普遍預期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增速放緩的周期。這意味著,企業和銀行供需雙方對于貸款的熱情都處于下降期。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幣小幅升值以來,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中國的外匯儲備依然以迅猛的速度增長。在強制結匯的政策環境中,巨額且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迫使央行必須發行超過國內經濟需求更多的基礎貨幣予以對沖。在投資增速放緩,銀行普遍緊縮信貸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出現“寬貨幣、緊信貸”的格局。 M1和M2之間的“剪刀差”自2004年以來明顯擴大,2004至2005年的M2的增速從14.6%上升至17.57%,而M1的增速卻反向從13.6%下降至11.78%,貨幣“剪刀差”擴大,意味著工商企業等機構的企業活期存款在減速,而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信貸在增速,從而貨幣的流動性急劇下降。 對比2003年下半年信貸和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當下情勢顯然早已不同。而且,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一直以來也頗多爭議。在一個流動性泛濫時期,提高準備金率,名義上是收緊了貨幣,但實際上只是降低了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而當下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高達4%以上。一個內在機制是,當央行把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一個點,只不過是使超額準備金減少一個百分點,商業銀行將準備金從備付金賬戶挪至法定準備金賬戶,而商業銀行存在央行的準備金總量總體上根本不會發生多少改變。我們看到,即便是2003年經濟顯示出過熱征兆時,提高準備金率的效果也最終是泥牛入海無消息。有人說,提高準備金率好比一發子彈,對準的目標是貸款的高增長,但是槍聲響過,央行卻發現除了最先倒下的國債外,其他都沒變化,最后不得不動用信貸窗口指導。 應該看到,當下經濟很難簡單地用通脹或通縮加以表述,金融運行呈現出一系列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銀行信貸進一步向發達地區和大企業集中;而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流動資金極其緊張。一方面,資金大量沉淀在銀行體系內部循環,貨幣市場利率低企,與銀行存款利率的形成倒掛之勢(“流動性陷阱”);而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資金結構性匱乏、民間借貸異;钴S(據央行統計,地下金融規模高達9000億之巨,大量資金“體外循環”)。 面對如此復雜格局,準備金率這一總量工具并不具備結構調整之功效。事實上,調整準備金率遠不如公開市場業務與貼現率政策靈活,按著名金融學家米什金的話說,在對經濟進行結構性微調的時候,調整準備金率如同用汽錘切削一顆鉆石。 從根源看,當下貨幣政策的困境在于:對貨幣政策賦予總量調節和結構調整的雙重功效。貨幣政策肩負了許多宏觀政策目標。當下的貨幣政策最主要的是要考慮匯率穩定以及促進就業增長,而這些都與盯住通貨膨脹水平的最終目標相矛盾。央行需要同時兼顧匯率和利率,受人民幣升值預期影響,境外投機資本涌入,外匯占款迫使基礎貨幣相應增長,直接的效果就是貨幣擴張收不住,投資反彈和通貨膨脹壓力上升。這種情況理論上應該提高利率,但是提高利率將縮小本幣和外幣的利差,誘使更多國際資本套利,同時不利于刺激消費;貨幣擴張收不住,央行最終可能還是不得不通過犧牲貨幣流動性(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制造信貸障礙(對一些投資領域的貸款限制)來扭曲性地減少貨幣供給。 可見,央行面臨經濟轉軌給貨幣政策實施帶來的困難。維護央行的貨幣政策獨立性,確保央行充分地行使維護國內物價穩定的職能,不僅要靠央行的自身努力,更需要一系列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