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藏匯于民尚需國民利益化認知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15:09 中國產經新聞

  撰稿/CIEN評論員 朱冰堯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的一段新聞發言,引起百姓的普遍關注。吳曉靈說,央行將對現行外匯政策進行調整,進一步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

  盡管只是一個字的變化,但無形中給投資理財渠道相對狹窄的中國老百姓提供了一片財富的新“藍海”,自然要讓受益者歡欣鼓舞了。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迅猛。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外匯儲備為4032億美元,2004年增至6099億美元,2005年年底則達到8189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這么龐大的外匯產品,確實可以吸引一些企業和普通百姓投資,但要真正讓過去并不熟悉外匯業務的老百姓在新財富面前賺錢,還要頗費一些周折。

  目前中國的外匯資產結構確實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長期以來,國家外匯在不斷增長的時候,個人和企業手中的外匯卻在降低。中國外匯資產的主要持有者是國家,而企業及居民的持有并不突出。2005年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各項存款余額1616億美元,同比增長5.58%——這一增速大大低于同期

外匯儲備34%的增速,而外匯存款在與外匯儲備的比例上,也僅僅達到1∶5的水平。  

  要說國家也一直在調整著這樣的失衡狀況。央行先后三次提高企業可保留的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在宣布匯改之后,連續出臺兩項有關放寬企業和個人用匯限制的通知。這些政策調整,大大推進了“強制結售匯”向“意愿結售匯”的轉變。

  但這些政策調整并沒有立即引起企業和百姓的購匯熱。相反,在

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居民普遍存在“持有人民幣而不愿意持有外幣”的心理。央行上海總部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上海企業紛紛采用“負債外幣化,資產本幣化”來規避匯率風險。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匯率波動預期下,人們更愿意持有人民幣資產。  

  那么,即使國家提出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的口號,從而使“強制結匯”的政策出現松動,但企業和居民持有外匯的熱情并不高。因為除出國旅游、教育等消費層面的因素外,一般老百姓選擇持有外匯的目的肯定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回報。

  所以說要“藏匯于民”,尚需國民在外匯產品實現利益化方面取得認知度。目前對于中國百姓而言,居高不下的居民儲蓄存款,低利率國債屢屢遭遇搶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百姓把手中的錢投向外匯。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國內百姓外匯理財的渠道并不寬,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中最普通的方式是把外匯以儲蓄的方式存在銀行,銀行根據相應的儲蓄品種確定利息,比較而言風險小,但收益也比較低;其次是購買相應的外匯理財產品,其特點是一定期限內不準自由提取,但收益比儲蓄要高;第三是炒匯的方式,利用各個幣種的變化來賺得收益,不過這需要專業的知識和能力,風險性大,但收益也是比較高的;還有一種是投資國內B股市場,但目前市場狀況并不理想。

  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從整體上看,外幣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比相應的人民幣存款的收益要高一些,收益差在3%左右,但是持有外幣也存在人民幣升值因素帶來的貶值風險。

  在

人民幣匯率目前相對波動的情況下,在外匯理財的方面一般百姓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專業知識和實際的操作能力確定。比如在市場操作中,不看中短期收益、注重資金流動性的,可選擇外幣存款等方式;看中短期收益的,可選擇一些外匯理財產品,用犧牲資金的靈活性來換取收益率等。除了老百姓自身需要分清利害、合理選擇外匯理財的時機和方式外,有關職能機構必須考慮制定相應措施、完善配套政策,確保“藏匯于民”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