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衣論并無大錯 只是一不小心說出了實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10:34 新浪財經 | |||||||||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周其仁 沒料到,最近一再聲明“反對教育產業化”的中國教育部發言人,在兩會回答代表問題時也惹出了一點麻煩。據報道,在回應“為什么現在上學貴”的問題時,這位發言人解釋道,“部分教育是一種消費,要量力而行。…好比逛市場買東西,如果有錢,可以去買1萬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沒錢,就只能去小店。”此言一出,不但兩會代表們“覺得還需要溝通”
此發言人在這里講的是“非義務教育”。他的意思是,非義務教育不在政府提供免費服務的范圍之內,所以要由居民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來抉擇。麻煩在于,要是“非義務教育如衣”,那它清清楚楚就是一門產業,正如衣飾的生產、銷售和消費是一門產業一樣。但是這樣一來,發言人以及其他教育部高官“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據說受到熱烈歡呼——又從何談起?誰又不知道,我國法定義務教育只不過是整個教育當中很小的一部分? 實際情況是,即便法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從立法到今天多少年過去了,全國范圍也遠沒有做到國民能真正享受義務教育。免除農村孩子全部學雜費和書本費的政策目標,今年溫家寶總理承諾在未來兩年完成。究竟能不能全面做到,還有待落實。 能不能很快做到靠財政力量就把起碼的義務教育辦起來呢?靠歷史經驗證明不容易。單說財政教育開支占GDP的比例,國務院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明確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但是到2000年,這個指標僅為2.86%,與目標的缺口約為900多億,其中1995年財政教育經費所占比例僅為2.44%,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還要低。2005年也不過2.79%,始終沒有達到4%。 究竟為什么在國家財力的分配中教育的比例長期偏低?本次兩會期間,一位擔任公立大學校長的人大代表找到了原因——“教育產業化”。他指出,“泛市場化論者”鼓吹的“教育產業化”亦即“教育市場化”,“無視教育所具有的特殊規律,對我國的教育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危害不可低估”,而其中第一大罪就是“明顯減緩了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增加”。真是很奇怪的言論。莫非我們國家的財政預算,從來都是由“泛市場化論者”提案并審議決定的嗎?這也是當下風行的把戲,自己開會投票,卻把教育投資不足歸罪于“泛市場論者”。 其實就算財政的教育資金足額撥付到位,也沒有用于義務教育——其中的跑、冒、滴、漏,以致被侵占和被揮霍的狀況,是不是也應該由“泛市場論者”或“教育產業化”一并負責,倒是值得國家審計機構和人大專門委員會嚴肅處理的。 就算財力可以保證義務教育的量,又怎么保證義務教育的質?即便全國城鄉都達到最近教育部力推的“銅陵經驗”——據說所有學校只有距離遠近、完全沒有質量差別,從而不需要擇校——誰又有那么大的把握可以斷定,全國所有家庭都甘愿接受如此劃一的教育質量標準?要是有一部分家長心甘情愿地要對子女教育多投一點資,難道中國的法律就要禁止?就算立法禁止,那些地下、半地下的名堂豈不是香火更旺?今早在國際上小有名氣的“中國小留學生”現象,豈不更變得蔚然可觀? 至于更龐大的“非義務教育”——從學齡前的各種類別,到普高、職高、大專、大學、直至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更哪里是政府的財力包辦得了的?既然國家包辦不了,就要靠社會和居民家庭。政府當然還要負管理的責任,不過踏踏實實管就是了,何必非要喊激動人心的口號呢?非要喊,總也應該與義務教育范疇內的有所不同吧? 是的,從實際出發,中國的教育至少要喊三個口號。第一,確保全體國民不論貧富都能夠獲得合格的義務教育;第二,任何家庭都有權利依靠自己的財力,獲得高于國家規定水準的小學和初中教育;第三,放棄政府對非義務教育的壟斷,開放非義務教育市場,大力鼓勵民間辦學。 當然,隨著國力增強,由財政確保的義務教育范圍可以擴大,比如擴大到高中、大學、甚至研究院;義務教育的標準可以提升,比如向中等發達、甚至發達國家的標準看齊;政府對低收入人口接受非義務教育的資助和幫助也可擴大和提高。但是,永遠應該保護公民依靠自己的財力獲得超過政府規定水準教育的權利,因此應該永遠開放非義務教育市場。 比起現在含義不清、籠而通之的“反對教育產業化”,分幾句話把教育政策說清楚,不是好很多嗎?我并無意與當下流行的輿論為難,只是實在想不明白:這么多人口口聲聲反對“教育產業化”,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們是說國民接受任何教育都無須花錢?還是是說義務教育無須國民花錢?是說任何國民即便自己投資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不可以?還是說連最起碼的義務教育也沒有完全辦好,就要宣布由政府永遠包辦全部教育事業? 其實,教育部發言人已經說明他講的“教育如衣”,僅指“部分教育”也就是非義務教育。在這個范圍內,既然國家財力沒有包辦也不可能包辦,市場的力量和機制必定要發揮作用,事實上也一直在發生著積極作用。從這點看,“(非義務)教育如衣”論并無大錯。他的麻煩,在于此番“一不小心說出實情”的言論,與高舉高打的“反教育產業化”發生了沖突。我們且看發言人怎樣自圓其說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