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國企為什么贏利 又為什么虧損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0:43 南方都市報

  經濟人之蘇振華專欄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我國國企虧損達到歷史第二高峰,達到1026億元,虧損額增幅創下近16年來新高(《經濟參考報》昨日報道)。1026億元是一個什么概念?去年中央財政用于科教文衛等方面的支出是1168億元,取消前的全國農業稅總額大約是300億元,也就是說,1026億元大致相當于國家一年的公共事業支出,是8億農民創造的稅收總額的3倍多。

  但是,單單就這則消息而言,其實也并沒有什么太值得挖掘的新聞效應,國企幾十年就是這么一路虧損過來的,國人早就見怪不怪了。可是,與此次“虧損高峰”相對峙的還有另一座“高峰”。前不久財政部宣稱,2005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6413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同是國企,虧損與盈利同創新高,有必要挖掘造成這種天壤之別的深層原因了。“利潤”是如何產生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給出經典分析:如果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里,每家企業都只能是以同樣的平均成本定價,市場不會接受高出平均成本的價格,完全競爭的企業是無法獲得利潤的。利潤之所以能夠產生,必定是突破了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這就需要企業家憑借其創新能力來發掘能夠為市場所接受的新產品,在原初的發生學意義上,利潤只可能是來自于企業家的創新。當然,要是干的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買賣,企業掙錢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只需要控制住產量,讓產品供不應求,就能夠大賺特賺。前一種情況,利潤來自于創新;后一種情況,利潤來自于壟斷,由此產生的利潤,其實并不是一種增量財富的創造,而是一種財富的轉移,比如說,某產品如果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里售價是2元,因為人為造成的供不應求市場價格是10元,其中的差額只是一種財富從買家向賣家的轉移。

  6000多億的央企贏利是如何產生的?去年的贏利央企主要集中在行政壟斷型的資源行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利潤即占全部央企利潤總額的一半,贏利原因則是趕上了一波油價大幅上漲、想不掙錢都難的大行情,其利潤的產生和石油大亨們的“創新能力”毫無關系。

  而創造了“1026億元”虧損的國企,則只可能是兩種情況,要么是壟斷性行業,要么是競爭性行業。如果仍然有從事壟斷性行業的國企也為“1026億元”作出了貢獻,那就叫人無話可說了。當然,我比較相信虧損的國企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競爭性行業,因為國家統計局對虧損“1026億元”給出了四個原因:產品成本上升較快、價格機制尚不完善、產能過剩效應開始釋放、通信設備等行業的企業缺乏核心技術。這些“原因”固然都是事實,但根本不足以為巨額虧損進行合理性辯解。去年中國GDP增長率是9.9%,宏觀經濟仍然是高速增長,可以認為,總體上而言絕大多數企業還是贏利的,“產品成本上升較快”根本不成其為應該虧損的理由。至于所謂“核心技術”,眾所周知,民企華為技術已成為世界通信行業的巨頭,其核心

競爭力就是來自于企業自身的“核心技術”,為什么華為能擁有“核心技術”而國企卻沒有?對于從事競爭性行業的國企而言,與民企面對的是同樣的市場格局,1026億元的虧損則清晰地表明,目前國企經營的事實就是,除卻行政性壟斷,國企的市場應變能力普遍不強。

  但是,正如熊彼特的解釋,競爭性行業也仍然可以產生利潤,關鍵在于經營企業的企業家要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會從天上掉下來嗎?不是,創新能力是外部環境擠壓和內在激勵綜合作用之下的行為反應,面臨同樣的外部環境時,內在激勵就會起關鍵性作用。中國的國企缺乏的就是這種企業家的內在自我激勵,激勵只能是來自于企業家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部責任,前兩年

財政部核銷了4000多億元的國企壞賬,而新近產生的1026億元虧損同樣也無須國企經營者負責。根本性地解決國企經營困境,理論解釋和歷史經驗都表明,除卻企業產權改革,根本就沒有第二條出路。

  (作者供職于

浙江大學公管學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