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憲:幫助銀行全面紓困需要3萬億元人民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0:04 中國經濟周刊 | |||||||||
陳小憲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常務董事、副總經理,中信銀行行長,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同時兼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教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陳小憲 在所謂“經濟轉型”國家中,中國走了一條漸進主義的道路,成為市場取向改革成功的佼佼者。然而在對其笨重的銀行系統改革方面, 同樣的方法實際上卻收效甚微。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進行了多次嘗試,以解決銀行系統存在的問題,包括對銀行的部分資產進行重組,按賬面價值將這些銀行的呆帳予以剝離。但是事實證明,這些零敲碎打的措施遠不濟于事。中國的銀行部門依然處于危險境地,不良貸款(NPL)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為40%。幾乎所有的外國投資者,在考慮對中國投資面臨的“消極”影響時,都無一例外地把銀行系統的危機列為首要因素。 在推動并提供銀行改革所需的資金方面,政府必須發揮核心作用。政府干預銀行的貸款活動,是造成中國銀行業諸多問題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應當致力于實施行之有效的救助計劃,清理最初主要因制度缺憾而造成的爛攤子。 在這方面,雖然對道德風險的憂慮不無道理,但這不應當成為無所作為的借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道德風險已經無處不在,其根源在于國家所有制和政府對存款安全事實上的提供擔保。只要政府繼續充當銀行的所有者,就不會有人相信“出了問題不再幫忙”這樣的“威脅”和警告。 那么,我們與現代商業銀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最近幾十年來,國際銀行業發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三大進步,一是風險計量的進步,二是資本管理的進步,三是組織體制扁平化、專業化進步。這三大進步已經滲透到國際商業銀行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我曾經多次造訪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一些成功的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以上,而不良資產率則一直位于1%以下。在訪問過程中我越來越強烈地體會到:正是由于取得了上述三大進步,這些銀行才能夠以低廉的成本不斷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夠在風云變幻的市場形勢中把握好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關系,才能夠通過資本的有效配置在各業務線進退自如,才能夠持續地推動銀行市值的長期穩定增長,才能夠最終為股東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 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中國的銀行必須更加牢固地站穩腳跟才行。幫助銀行擺脫困境的一攬子措施,包括剝離更多呆壞帳和最低水平的資產重組,將成為改革尤為需要的催化劑。 作為第一步,政府應當對銀行貸款紀錄進行系統的審查,委托聲譽良好的獨立機構,盡可能準確地估計不良貸款的比例和必須進行的再資本化需要。一開始就低估不良貸款的比例和整頓所需的費用,將會留下日后需要反復解困的隱患。 根據最接近現實的估計,幫助銀行全面紓困,需要3萬億元人民幣(3600億美元),該數字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30%。這將使中國的財政狀況嚴重惡化,政府舉債總規模將會從目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30%的較低水平,上漲到70%。如果將養老金欠賬包括在內,全部政府借債的總規模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35%。 不過,如果把養老金欠賬計算在內,經合組織的許多成員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隱含債務總規模,也會大大高于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的國內儲蓄率很高,私有化預期的可觀收入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使中國在面對財政赤字的挑戰方面,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 為了減輕道德風險導致的問題,必須為紓困計劃設定嚴格的條件。接受幫助的銀行必須制訂全面的業務計劃,建立合格的管理團隊。達不到業務目標者應受到處罰,包括解除董事和高級經理的職務。 幫助銀行脫困的行動,如果缺乏堅實有力并持久不懈的改革努力,無異于進一步浪費錢財。健康的銀行系統要求在所有制、公司治理和信用理念方面,進行根本的改革。最終目標應當是銀行管理現代化。政府果斷的紓困措施將為此鋪平道路。 同時改革也忌諱照搬。例如,有人一看到國外銀行組織體制的扁平化潮流,便跟著說我們也要搞扁平化管理,但直至目前,我在國內還沒有看到一起成功的先例。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由于他們只學了“形”而沒有學到“神”。 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目前已經步入一個重要關口。中國的商業銀行如何才能實現向現代化銀行的飛躍?世人的目光密切注視著中國,國人也在苦苦思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