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中國股市真正的希望在于不輕言成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07:02 每日經濟新聞 | |||||||||
黃湘源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這大概可以說是中國證監會對待有關股改成功不成功之爭議的基本立場。 不管是說“偉大的成功”也好,“中庸的成功”也好,還是“可悲的失敗”也好,
確實,有些事情不妨放膽去做,但如果爭論起來,一百年也不會爭論出什么結果。中國股市開始的時候,如果非要爭論清姓社還是姓資,還會有中國股市的今天嗎?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定要形成百分之百的高度共識的話,股權分置改革也許一直到今天也未必能啟動起來。這是不言而喻的。 對于股改成功的標準也是這樣,站在不同的立場當然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股價是標準。可是,且不說對價所遭遇的自然除權連增持回購也回天無力,一旦“鎖一爬二”開禁,全面攤薄所導致的價格中樞的整體調整又豈是主觀意志所能回避或改變得了的?就此而言,股價標準不免失之于自欺欺人,而證監會的不肯承認股價標準,在某種意義上倒反而成了不失誠信的表現。 把恢復融資功能視為唯一的標準,更沒有道理可言。股權分置的根本弊端,就在于非流通股股東可以把融資變為圈錢,而流通股股東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作為股權分置改革,對于“重融資,輕回報”問題的解決,重心應該是回報功能而非融資功能。如果回報功能并未解決而融資功能卻迫不及待地先行恢復起來,不僅在股改動機上有倒因為果之嫌,而且勢必很容易誘發投資者對于圈錢的恐懼心理進而嚴重影響市場的穩定。這無論對于股改還是融資都是兩敗俱傷的事情。證監會目前之所以諱言“新老劃斷”,其道理恐怕也就在這里。 正如20多年來的國企改革一樣,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革命尚未成功”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同志仍須努力”的目標也就更加清晰。同樣的道理,對于曾經僅僅把非流通股可流通作為改革目標的股權分置改革來說,其改革進程也可以并且應該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今天,在證監會所提出的六大改革重點中,股改的時間進度已經不再是全部的目標,而只是其中的任務之一。資本市場的整體改革正在逐步地提上議事日程。而這在股改啟動的初期,還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初期目標,股改沒有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按照人們的理想解決問題,這是不奇怪的。比如,對價水平只有10送6的一半,對此,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人都曾感到無法理解,而進度的推進卻樂此不疲。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有的人所說的“中庸的成功”呢?古人云:“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既然是中庸之道,還何談什么成功不成功?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結論就不會那么簡單。 中國資本市場的問題決不是僅僅解決一個流通權問題就可以萬事大吉的,投資者的根本利益也不可能維系于任何一種一次性的補償。只要證監會不輕言成功,也就意味著股改不會淺嘗輒止,不會以目前在行政權力的努力下比較容易實現的進度為滿足而停步不前,也不可能為了迎合任何既得利益者的意愿到此一游點到為止。只要改革還有進一步深入的可能,中國股市和廣大投資者就還有希望,還可以有更遠大的目標和更長遠的利益值得我們去期待、去追求。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