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語義學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3日 14:2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秋風 人人都在談論“經濟”。不過,哈耶克在其思想最為成熟的著作《法、立法與自由》第二卷中曾經警告人們,“由于人們一般都把市場秩序描述為一種‘經濟’(economy),所以由此也引發出了一些誤導性的聯想。因此在我看來, 如果我們想確當地理解市場秩序的特征,那么關鍵之處就在于我們必須首先把自己從這些誤導性的聯想中解放出來。”或者更進一步
經濟學的背叛 簡單地說,“經濟”一詞帶有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 人們向來都在從事交易、經營活動。但閱讀古典著作,幾乎找不到“經濟”這個詞。古典學者會討論財政問題,但政府與人們的交易活動之間的關系,似乎也僅止于此。即使漢代實行鹽鐵專營,其目的也主要是增加政府收入,最多是從政治上抑制豪強積聚財富。 在西歐,在16、17世紀,伴隨著民族國家逐漸形成而出現了“重商主義”,逐漸改變了政府與個人生產交易活動間的關系。近代民族國家強調國家的主權性質,而財富對于國家力量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國家有必要,也有權利行使對市場活動的絕對控制,讓個人生產交易活動服務于民族國家的目標。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概念在這里初顯端倪,因為,重商主義者關心的是國家的財富。 18世紀后期興起的自由主義學說——重農主義及亞當·斯密,扭轉了這一趨勢。他們探討的是國民的財富。他們主張,讓自然的市場法則自己發揮作用,只要國家不進行干預,國民就會為自己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財富。斯密明確地肯定了,市場活動主體是身處于市場秩序中的個人。經濟增長的動力無關國家,而源于市場秩序內在的屬性:分工的深化和細化。 不幸的是,到19世紀中后期,這種個人主義方法論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盛行于歐陸的方法論上的集體主義。技術的進步導致個人在社會科學中被淹沒。決定歷史命運的是與個人無關,并在個人之上、作為一個整體的“生產力”,它自行發展演變。可以設想,只要某些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操縱這種生產力發展的奧秘,那他就可以完全控制經濟增長的節奏。 專門研究資源有效配置的新古典經濟學僭稱自己找到了秘密。一般均衡模型意味著,人類可以實現資源的最有效配置。正是在新古典經濟學陣營中,計劃經濟的設想浮現出來。計劃經濟理論以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為基礎,只是中央計劃機構取代了模型中的拍賣人。 不能不提到另一個線索:法國啟蒙運動期間興旺發達的唯理主義,比如,孔德的社會學理論。這些理論讓人相信,社會是可以由人來全盤操控的。 這兩個線索,存在著一個與個人無關的整體性的“經濟”,而人可以掌握經濟運行的規律并從外部理性地操控,在20世紀中期相結合,形成了主流宏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這兩門學科,已經與《國富論》傳統完全決裂:它們研究的主題是國家如何控制“經濟”,以實現“經濟”的穩定或增長。 這兩門學問給政府明確或隱含的建議都是制定計劃。瑞典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在其著作《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中,對計劃經濟有過精彩概括:“計劃的整個綜合思想,就本質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義的,結論上是國家干預主義的。”它不相信自然演進,相反,各種經濟條件和其演進“應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便經濟體系能依照有目的地制定且合理協調的政府政策朝所要求的方向運動”。 正是在計劃體制下,現代“經濟”概念完全成熟。 作為一種返祖現象的“經濟” 繆爾達爾與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分享了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據說,這僅僅是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搞平衡的產物。其實兩人的政治立場完全不同,互相也沒有好感,在頒獎晚宴甚至互不說話。不過,對計劃的特征的總結,哈耶克與繆爾達爾卻幾乎完全相同。關于這一點,可以參看哈耶克中年時期的著作《科學的反革命》。 計劃體制下的經濟,與市場是完全不同的。市場是個人自主行動,并且彼此互動的一個網絡,在這里,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中心,每個人都在正當的法律和道德規則之下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人們說這是一個“經濟體”的時候,其意思就跟說楊樹、槐樹、柳樹等等合在一起是“樹”一樣。 “經濟”則不同。古典學者所說的“經濟”是指管理家庭事務,其中包括經營性活動。鼓吹計劃的學者談論“經濟”,其內涵恰與此類似。誠如哈耶克在《法、立法與自由》第二卷所說,“一種經濟乃是由一系列活動復合而成的,而在這些活動中,人們乃是根據一項統一的計劃并且依照彼此競爭的目的的相對重要性而為這些目的配置一系列特定手段的。” 今天,當人們討論某個國家或某個省的“經濟”時,就不經意間把國家比擬成一家企業或一個家庭,并預設:這個國家或省內每個人的交易和生活活動是由一個人或機構自上而下地操控的,它構成了一個像家庭或企業似的實體,所有人都按照操控者分配給他的指令,追求某個預定的單一目標,比如生產若干噸鋼鐵、GDP增長若干;并且,因為有了現代經濟學發展出來的各種工具,這個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現代廠商理論的主流解釋是,企業是替代市場的,談論“經濟”的人,也把無數個體組成的平面的交易合作網絡,簡化為垂直型的家庭、企業似的實體。這是一種知識觀念上的返祖現象。自20世紀中期以來,經濟學家、媒體、民眾不假思索地談論“經濟”一詞,這標志著,現代民族國家已經完成了對交易活動的全面控制,而且,國家控制交易活動已經成為一種常識,模仿凱恩斯的一句話:人人都是不可救藥的國家主義者了。 當然,可能有程度上的不同。西方也有政府的經濟干預,但因為大部分資源并非國家所有,各級政府間的權力劃分比較剛性,個人權利得到較充分保障,因而,政府其實不可能細致入微地安排“經濟”的每個細節,每家企業、每個個人安排生產與交換角色。 相反,在計劃體制下,存在著完整意義上的“經濟”。政府控制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計劃機構相信,可以精確地計算出“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此可以制定無所不包的計劃,詳盡地指令每家工廠、每個人應當做什么,每塊煤、每千克鋼用于什么地方,以使每個人、每單位資源都用于追求計劃機構確定的目標。 中國社會啟動轉型已經二十多年,但現在,一些地方官員們談論起自己轄區的“經濟”,就仿佛談論一個企業或家庭。我相信,大多數經濟與社會難題可能源于,這種誤導性概念在官員心目中已根深蒂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