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公眾感覺為何和統計數據不一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1日 11:12 新京報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有7625人參與的調查顯示:85.3%的人感覺自己的生活負擔比10年前重了。(3月20日《中國青年報》)

  老百姓的“感覺”似乎與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不一樣。按權威部門的計算結果,10年來物價上漲幅度并不大。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漲幅遠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甚至還出現過負增長。

  還有,統計指標力圖證明公眾“內需不足”,花錢不夠多;而公眾感覺自己早已為“拉動內需”作出了極大貢獻和犧牲。眼下,勝利的天平傾向于后者,因為統計數據的缺陷很明顯。現行的CPI計算標準是20年前制定的,而居民消費結構和主要消費品早已今非昔比。20年前,居民住房、上學、看病基本不花什么錢,現在這三項即成了民眾沉重的包袱。美國人計算CPI,權重最大的一項就是住宅消費(約占42%);而我們計算CPI時卻“依據國際慣例”將住宅消費排除在外———僅此一項,足見我們遵循計算標準的滯后。無論是在決策者還是旁觀者眼中,新鮮的公眾感覺遠比落伍的CPI數據可信得多。

  不過,即使我們及時更新統計標準,不斷完善指標結構,數字與感覺之間的爭議似乎仍然不會消停。比如美國的CPI指標每兩年調整一次,但公眾感覺始終與數據不同步。到底相信哪一方,始終是擺在政府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所在單位的食堂是外包給餐飲公司經營的。這家餐飲公司相當重視“指標數據”,每天都詳細開列出每頓飯、每道菜的所含營養元素的比例,各類數字和看不懂的英文字母一大堆,顯得十分“科學”。然而,大家并沒有被科學的數字打動,每頓飯必以抱怨佐餐。年底重新選聘承包商,后勤服務部門在科學的數字與食客的怨言中做取舍,最后還是選擇讓科學的餐飲公司出局。

  因為無論對方的營養結構表如何科學完善,后勤部門最終的服務對象還是我們這些食客。

  在我看來,行政決策者的角色和后勤部門差不多,在統計數據與公眾感覺之間,如果必須選中其一,那么敗下陣去的只能是統計數據。如此絕對的判斷看似過于武斷,但確實是政府自身性質所決定的、無可變通的結論———政府最終是服務公眾的,滿足公眾的訴求是至高無上的行為法則。飯菜的設置再科學,只要食客不愛吃,就得讓做飯的換人;政績指標體系再完備、統計數據再完美,只要公眾對現實的一些情況不滿意,就得重新設計未來的社會管理政策。

  在我們的公共管理領域,人們對于指標體系和統計數據的關注程度一直有增無減。“GDP崇拜”正在江河日下,各類新型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層出不窮,“綠色GDP”、“幸福指數”成為最新的字眼。然而,對于政府而言,任何業績指標都不能壓倒“公眾滿意”這個具有“一票否決”效力的最高指標。

  □毛飛(北京

公務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