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產業謀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0日 19:34 《中國投資》 | |||||||||
中國經濟歷經2005年的冷熱之爭,最終以“高增長,低通脹”的不俗成績畫上句號時,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警燈又隨之亮起,引起了相關主管部門、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和媒體的廣泛探討,成為歲末年初的熱點話題。 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超出了市場需求,從而導致部分資源的閑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關系絕對均衡幾乎難以做到,大多數行業都是靠市場供求來調節,供大于求時,市
我國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根源在體制,在于市場信號失真,在于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1998年開始連續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2002年底開始的新一輪經濟擴張,政府參與產業投資的強烈沖動,導致一些行業投資急劇增長,本該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質量的小企業死灰復燃,尤其是近兩年新建項目的陸續投產,使部分行業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產能嚴重過剩的不良后果逐步顯露。 產能過剩是經濟周期性波動造成的,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必定要經歷的。產能過剩一方面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推動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因為沒有產能一定程度的過剩,就難以形成有效競爭。一般而言,在經濟過熱、需求旺盛、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落后的企業、技術和產品還都有生存空間,企業缺乏調整結構的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而在產能過剩較大的情況下,市場競爭加劇,企業才會有調整結構的意愿和壓力,市場也才有條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產能力。所以從積極意義上看,如果沒有產能過剩,就沒有企業創新以重新獲得競爭優勢的動力。 如何應對產能過剩的壓力,政府已經開出了諸多藥方,明確提出了要按照“因勢利導,區別對待,合理利用,控制增能,扶優汰劣,優化結構”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對于過剩產業的企業,如何化尋找產能過剩的解決之法,產能過剩情況下投資良機,本期《過剩產業謀變》封面文章,對部分行業的應對策略作了分折,希望能為企業在選擇解決產能過剩的路徑上,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 調控產能過剩 政府應找準角色 ○ 魏剛 改革開放以來的兩次經濟軟著陸,讓人們領教了通貨膨脹的威力,而從去年開始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及由此可能帶來的通貨緊縮,對我國經濟來說卻是一個新問題。在應對產能過剩中,企業有自己的投資選擇,但如果把產能過剩放在整個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來看,政府應該有所作為,而企業也需要政府的幫助和引導。 還原價格真相 預測市場需求 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如果能夠提前對行業的市場需求做出正確的預測,企業就可以合理地調整產能,從而避免產能過剩。因此,對主要行業市場需求的預測就顯得至關重要。 由于政府掌握大量的信息和資源,了解行業發展的整體狀況,因此,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對行業的市場需求進行相對準確的預測。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石油化工行業迅速發展,帶動了與此相關的大化肥專用壓縮機、乙烯工業用“三機”、氯氣壓縮機、特殊稀有氣體壓縮機等化工壓縮機制造行業的振興。但隨著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的結束,石油產能出現過剩,油價大幅下跌。但與此相關的化工壓縮機行業卻并未出現產能過剩,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在戰爭前就準確地發布了該行業的市場需求預測,從而使相關企業合理的控制產能,避免了化工壓縮機行業產能過剩的發生。 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固定資產投資連續3年增速超20%,2005年投資率(投資占GDP比重)已達到44%的空前水平。過度投資、重復投資形成的產能在2005年開始釋放,表現為行業庫存增加、價格大幅回落、企業利潤下降。 2005年12月30日,一份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結構調整的報告提交給國務院,這份報告建議對目前11個產能過剩或潛在過剩行業進行全面調整。 其實這個報告的出臺早已有跡可尋。2005年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明確圈定了11個過剩行業: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和銅冶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和紡織行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這之前,政府對這些行業的市場需求也進行過預測,只是預測的準確度還有待提高。比如,政府曾對“九五”、“十五”期間的汽車市場需求做過預測。其中“九五”期間的預測高估了當時的汽車市場,認為轎車的需求在100萬輛,規劃產能在110萬輛,而2000年實際只有60萬輛;而“十五”期間的預測比較謹慎,預測轎車是110萬輛的需求,由于預測的失準,直接導致了2002年汽車生產企業產能緊張、新產品全部依賴引進的狀況。 對這些行業市場需求的預測準確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行業產品價格并不能真實地反映該行業的市場需求變化。以往3年,這11個行業都曾是盈利大戶。而這些行業大部分是由政府壟斷的,其壟斷性質決定了它們的價格并不會受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這種不真實的價格信號導致了對市場需求預測的失準,而預測的失準導致更多的資金涌入這些行業,從而導致行業的產能過剩。 今年以來,由于受產能過剩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虧損陰影開始蔓延:從國內55個大中型鋼鐵企業統計來看,虧損企業已達一半以上。今年一季度,我國電解鋁行業的實際虧損面高達近80%;而截至2005年9月末,全國水泥生產企業虧損數也達到2241家,虧損面達43.53%。 可見,政府對行業市場需求的準確預測是幫助企業應對產能過剩的主要辦法。而還原價格真相則是避免預測失準的基礎。 觀察市場環境 設置行業消息樹 在政府加強對行業市場需求預測的同時,我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產能過剩的產生象其他事物一樣有一個過程,而作為宏觀經濟的調控者,政府掌握著大量的信息和渠道,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信息的發布上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此看來在產能過剩中建立預警機制,成為市場環境的消息樹應該是政府的角色之一。 令人高興的是,政府已意識到監控和預警的重要性。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賈銀松指出,國家發改委今后將每月形成一個專門報告,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進行跟蹤。產能過剩問題具有兩重性,一方面給宏觀經濟帶來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不失為一個機遇,可以趁此機會推進行業的結構升級。加強跟蹤調研,及時發現問題,督促各項措施的貫徹落實,是“化害為利”的一個重要方面。 賈銀松表示,目前我國正在強化產能過剩行業市場供需信息的收集及預警機制。今后國家發改委每月都將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情況作出專門報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也醞釀每10天發布一次全國鋼產量的信息。 國家發改委近期還將與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協商交流,聯合調查分析中國鋼鐵企業生鐵、鋼坯及鋼材的積壓情況,對新增產能的有效性進行摸底,研究如何通過市場、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避免新增產能的集中投放。 建立預警機制是政府應對產能過剩的主要方法,通過行業監控,掌握行業的發展軌跡,當發現某行業越過紅線時,立即通過信息發布渠道發出警報,有效地規范行業發展防患于未然。 市場的規劃師 行業的導航員 行業預警機制的建立固然重要,但如何減少報警次數,則是通過對行業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引導來實現的。 安邦咨詢公司分析師張巍柏指出,應對產能過剩,政府要完善行業規劃政策,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對已出臺的鋼鐵、電解鋁、煤炭、汽車等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強化落實,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對尚未出臺的,抓緊制定和完善,盡快出臺。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準入條件、國家明令淘汰的項目和企業,不得提供貸款和土地,環保和安監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手續。 同時要嚴格市場準入,控制新上項目。最近上汽希望借助羅孚和雙龍打造自主品牌的新項目沒有獲得發改委的批準就是一個例子。通過制定嚴格的環境、能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安全、質量、技術、規模等標準,提高準入門檻,是政府在行業規劃中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首席分析師梁優彩指出,要依據法律法規,淘汰落后產能。消除生產能力過剩的方法很多,從理論上可以分為設備淘汰和企業退出兩種方式。考慮到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設備能力過剩,因而廢棄多余生產設備,是壓縮過剩生產能力的一個有效辦法。 日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調整時期,為了鼓勵企業淘汰多余設備,對紡織、冶金、造船等行業采取由政府出資收購設備然后將其廢棄的辦法,值得我們借鑒研究。企業關停和企業兼并、轉產、破產等方式屬于企業整體退出的辦法。企業關停作為一種行政手段,歷年來是我國政府關閉非國有企業的通行辦法。當前需要關停的重點是那些技術水平已經相對落后的國有工廠;對于民營企業用市場的方法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是一種有效的措施。 同時應逐步完善兼并和破產制度,要打破限制所有制身份的包括汽車、鋼鐵、電力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各種并購行為。隨著產業競爭態勢的越發激烈,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破產等方式退出市場,需要相應的資產產權、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來順應這一變化。 由此看來,通過對行業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引導可以有效地化解產能過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這一職能也只有政府能夠勝任。 制定市場規則 解決公共品短缺 在建立了行業預警機制,對行業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引導的基礎上,抑制產能過剩的根本還在于政府要成為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規則的制定者。 目前,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落后產能過剩,以鋼鐵為例:先進產能尚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落后產能則嚴重過剩,造成有效供給能力不足。當前,鋼鐵行業能耗高、污染嚴重、工藝裝備差的落后產能占總產能的30%左右,其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爐產能約1億噸,30噸及以下的小轉爐、小電爐產能約8000萬噸,在鋼材產品中,冷軋薄板、涂層板、電工鋼等高端產品,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需要依靠進口補充。而以線材、螺紋鋼為代表的大路貨則產能過剩。 要解決這種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并不能靠行政命令式的“有保有壓”。而應該由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來自我調節。而這一調節必須有符合市場規律的競爭規則,讓落后產能及時退出市場,先進產能順利參與競爭。目前,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并不明朗,《破產法》遲遲不能出臺也意味著市場競爭規則不完善,而這一職責當然要由政府來承擔。 除了制定市場規則,解決公共品的短缺問題,也是政府在產能過剩中應該主要關注的。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多小的數乘以13億,都是個大數;多大的數,除以13億都是個小數。中國只有結構矛盾,沒有總量矛盾。 我國要實現城鄉在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上的一體化,需要在50年的時間內,每年至少轉移2000萬農村人口。同他們在城里解決吃、住、用、行、教育、醫療的需求相比,那些所謂產能過剩的11個行業的產能不是過剩的問題,而是嚴重短缺。 目前絕大多數人都在醫療、教育、住房短缺的壓力之下,消費水平和我們已經達到的生產水平形成相當大的反差。而解決公共品短缺才能使潛在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從而消化過剩的產能。亞當·斯密在分析企業效率的根源時,找到了“分工”這個原因。市場的規模決定著分工的范圍,分工的范圍決定著效率的高低。市場經濟時代,需要政府統一解決的公共品需求急劇增加,這就要求政府在產能過剩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決公共品短缺上,而相對性的產能過剩還是讓市場去調節。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粗放式增長模式仍然存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指出,這種投資體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參與產業投資的強烈沖動,是因為各級政府目前收入還是主要來自增值稅、營業稅等,這些稅收意味著只要上投資項目,尤其是搞工業項目,只要企業開工投產,不管有沒有贏利,按生產規模,都要向地方繳納增值稅和營業稅。 因此,各地政府會熱衷“攤大餅”上項目,“盤子”越大,稅收也就越多。由于土地、資金這兩種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基本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且價格被壓制在低于其機會成本的水平,加上國有企業減員增效形成的過剩勞動力和由此引起的低水平工資,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的過度投資和重復建設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也認為,在投資中地方政府從投資的觀察者變為了投資的參與者。這一現象的根源來自現行的投資體制,要擴大消費,進而推動內需,長遠之計在于改變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并推進金融、稅收體制及匯率形成機制等多方面改革,消除體制上的不利因素。 在很多學者看來,政府需要打破種種投資禁區,向民間充分開放投資機會。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市場驅動而非政府驅動的健康經濟增長,形形色色的消費需求才可以自然獲得滿足和提升。在多元投資主體的條件下,政府應致力于建立一個高效的、公平的、可以預見的宏觀投資調控體系。這種宏觀調控應當摒棄政府直接控制項目投資的做法,而將主要精力用于符合市場效率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上來。 這種投資體制的改革和政府投資行為的轉變,將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的危機,這也是政府在應對產能過剩中應該扮演的主要角色。 有人說,過去的計劃經濟帶來的是供給短缺,而只要是市場經濟就會有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經濟健康的表現。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常態,產能過剩只能通過市場來調節,而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在分工中應該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如果越廚代刨往往收效甚微。在計劃經濟時代習慣行政命令來主導經濟的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給市場調節更多的空間,做好市場環境下的角色轉換。 潛在過剩, 成就可再生能源投資 ○ 李曉明 2002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房地產業的發展以及高耗能行業的失控,導致了電力短缺,進而導致煤炭短缺。煤荒和電荒成為各級政府和企業心慌的事情。 然而,在2005年底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產能過剩行業中,一向緊缺的煤炭、電力赫然出現在潛在過剩的行列中,具體表現為:在供給增速加快的同時,需求增速卻在下降。 煤電:投資過旺需求下降 自國內煤價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以來,國內資本爭相進入煤炭行業,近幾年累計投資煤炭的資金已達2000多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437億元,增速為43.3%;2004年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為702億元,增速為60.8%;2005年前9個月同比增速達到76.8%,固定資產凈值平均余額達到3197億元。 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韓文科分析,2006年煤炭總產量預計達22億噸,其中規模企業產量將達19.5億噸,此外,還有1.4億噸的社會總庫存;而國內需求增速將繼續減緩,2006年國內煤炭需求為20.86億噸。綜合來看,2006年的煤炭產量將供大于求。 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必然導致煤炭供給增速的加快。業內人士分析,超產成風加之國有大礦普遍擴能,大型新礦井繼續投產,將會導致煤炭產能相對過剩。 在煤炭產能不斷增加的同時,幾個用煤大戶的需求增速卻在放緩。鋼鐵已經因為產能過剩而成為重點調控對象,發改委決定將“十一五”期間的鋼材年生產能力控制在4億噸左右,并淘汰1億噸落后的煉鐵生產能力、5500萬噸落后的煉鋼能力。每減少一噸鋼材的生產,就要減少2噸原煤的需求。 另外,據市場人士分析,除供需因素外,由于2006年煤炭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將全面改善煤炭供求緊張的局勢,而運輸形勢的緩解將引起運費的下降,從而導致煤價的下跌。 就在煤炭走出短缺的同時,我國的電力也告別了短缺——從“十五”初到2007年的七年間,全國電力供需將基本走完“供需基本平衡→局部地區季節性缺電→全國范圍持續缺電→局部地區季節性缺電→供需基本平衡”的輪回。 電力大短缺引發了大投資。各地無序圈地建設電廠,而沒有充分考慮環保和資源影響,這是新一輪電力投資的顯著特點——2003年新增裝機3484萬千瓦,2004年5100萬千瓦,2005年在6000~7300萬千瓦之間,2006年新增發電裝機將在7500萬千瓦左右,預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電機組投產最多的一年。目前,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5億千瓦。根據各種信息顯示,目前在建裝機容量估計還有3億千瓦,大部分將在2008年內投產發電,預計到2007年底裝機容量過剩就可達到10%。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增長方式逐步轉變以及對節能降耗的日益重視,用電增速將繼續回落。據預計,2007年全國新增裝機仍然超過8000萬千瓦。屆時,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將總體平衡,部分地區還會有一定富余。 國家電網公司《2006年全國電力市場分析預測報告》顯示:2006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27230億千瓦時,增長10%左右。預計2006年全國新增電力裝機將達8000萬千瓦以上;到年底,全國電力裝機很有可能突破6億千瓦大關。今年一季度、三季度,全國最大電力缺口累計分別都將下降到1000萬千瓦以下;進入冬季,全國電力供需將出現重要轉折,各地區電力供需基本平衡。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約280小時,約為5130小時。 在我國的一次能源中,煤炭一直以70%左右的占比居高不下,這就導致火電在我國的電力中同樣占據絕對第一的位置——目前,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已過5億千瓦,火電機組占比超過70%。在這種能源結構下,煤炭和電力一起由“荒”到“剩”就成為必然結果。 潛在過剩引發結構調整 亞洲開發銀行主任、經濟學家林伯強認為:電力是一種敏感性商品,因為它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和投資環境。由于電力短缺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遠大于電力過剩的影響,因此確保充足的供電能力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就顯得十分重要。 林伯強這一觀點,可以說把對電力特性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的確,由煤荒、電荒引發的心理恐慌更加可怕。何況,在目前的煤炭、電力行業中,還包括相當成分的落后產能。因此,潛在過剩對于煤炭和電力來說,正是淘汰落后產能、調整投資布局、進行結構優化的良機。 煤炭:整合產生巨無霸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表示,2006年將按照《關于加強煤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在摸清煤炭建設項目情況基礎上,區別不同情況,采取切實可行措施,遏制產能過剩的苗頭。此外,今年還將確立煤炭生產開發從“新建為主、整合為輔”轉變為“整合為主、新建為輔”的發展思路,并將完成煤炭工業“十一五”規劃編制。 2006年2月15日,國土資源部宣布:到2010年,我國大型煤炭基地內的小型煤礦數量將減少70%,到2015年小煤礦將基本退出。在此基礎上,國土資源部將統一編制礦業權設置方案,確保礦山合理布局,做到大礦大開、小礦小開,促進煤炭資源的規模化開采和集約化經營。 國家發改委將出臺加快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指導意見,支持大型煤礦兼并改造中小煤礦;加快國有煤炭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業礦、路、港、電等多元發展,鼓勵電力企業進入煤炭行業。 根據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的總體規劃方案,我國將建設神東、晉北、晉東、蒙東(東北)、云貴、河南、魯西、晉中、兩淮、黃隴(華亭)、冀中、寧東、陜北13個大型煤炭基地。該規劃涉及14個省、區,總面積10.34萬平方公里,擁有40多個主要礦區(煤田),保有儲量高達6908億噸,占全國煤炭儲量的七成。 13個大型煤炭基地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煤炭產量要達到17億噸,占全國煤炭產量21.7億噸的78%,形成5~6個億噸級生產能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和5~6個5000萬噸級生產能力的大型企業。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表示,要推進組建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重點推進煤炭企業多元發展,要像神華集團那樣擁有自己的鐵路、港口和電廠,同時也要支持電力企業進入煤炭行業。 2006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及國土資源部公告了45個煤炭國家規劃礦區名單,目的就是為了調控煤炭生產力布局,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 依托大集團建立大基地,是國家煤炭工業發展的戰略性選擇,鼓勵國有大企業整合現有地方小礦占用的資源有四大好處: 一是解決了地方小礦長期做不大,嚴重浪費資源的問題。國有大礦煤炭開采的礦井回收率為70%左右,地方礦的平均回收率不到20%,煤炭開采是地層深處的作業,這種巨大的浪費人們看不見; 二是可以解決大礦可采資源不足、接替不夠的難題。大礦對小礦資源整合后,大礦的技術優勢和人才管理優勢很快得以釋放,小礦可以迅速做大做強,幾年就能改造成大礦; 三是可以更有效地穩定市場供給。國有大集團可以向市場提供穩定的能源產品,全天候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 四是可以解決小礦事故多發、直銷原煤、無序競爭的頑癥。 電力:趁機擺脫低水平過剩 電力過剩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然而,電力過剩真有弊無利嗎?目前,我國70%以上的電力來自火電。而效率低、煤耗高的小火電機組占有很大的比例,這使得我國火電企業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50~60克每千瓦時。有的小火電機組供電煤耗達到700克/千瓦時,是高溫超臨界機組215克/千瓦時煤耗的3倍之多,造成了煤炭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 據2002年數據,我國6000千瓦以上的發電機組有6100臺,共計3.26億千瓦,而30萬以上的機組只有370臺,只占40%,另外,6000千瓦以下機組還有800萬千瓦。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觀察中國的電力裝機過剩,就會發現,如果中國電力裝機真地過剩了,也是低水平的過剩。電力裝機過剩正好形成小火電機組的關停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力裝機過剩不僅不是壞事,還是一件好事。 產能過剩,如果從投資角度來看,會造成資源浪費;但如果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產能過剩是市場充分競爭的前提。由于電荒,電力用戶饑不擇食,甚至自購價格更高的柴油發電機組,許多計劃關停和已經關停的機組又重新開起來電力還不夠用。由于競價上網需要在一個寬松的市場環境下進行,在嚴重的缺電形勢下,如果在這個時候競價,可能會變成一輪接一輪的價格上漲,這使得競價上網并未真正推行。 而這一輪電力過剩,為競價上網提供了市場基礎。機組供電煤耗低,管理水平越高,變動成本就會控制得越好,為了占領市場,競價過程中就可以報出較低的價格;而成本較高、煤耗較高、管理不善的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最終可能會因成本高而退出競爭,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而產能富余是真正形成電力市場、充分競爭的前提。 產能過剩看起來是資源浪費,但將小火電淘汰出局,實際是淘汰了落后的生產力,節約了煤炭資源,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就煤電而言,發電量可以達到6億千瓦。我國東部地區煤炭資源缺乏,環保壓力大,土地資源緊張、運輸成本高,在東部地區大規模開發火電難度很大。我國煤炭資源2/3以上分布在山西、陜西和內蒙古,這些地區具備開發大煤電基地的客觀條件。其中一部分是褐煤,只適合就地發電。通過集約化經營、采用脫硫節水等措施,陜北、晉東南、蒙西、寧夏、錫盟、呼盟、哈密等煤電基地外送規模超過1億千瓦,火電開發西移是符合國情的必然趨勢。而大型煤電基地的開發,可以帶動大容量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的采用,大大降低煤耗。在西部開發大煤電基地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短缺,而采取干除灰、干除渣、空冷等措施,可以節水95%。 目前,由于煤電價格的上漲和機組利用率回落的影響,許多火電廠業績下滑,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再加上國家對違規火電項目的治理,火電廠將面臨洗牌過程。 就水電而言,最大能力開發可達到2.6億千瓦,我國2/3以上的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我國東部水電資源不僅有限,而且開發程度已高達68%;西部水電豐富,但開發程度低,不到13%。所以,未來水電開發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計劃新增的1.8億千瓦水電中,約1.6億千瓦在西部。水電屬于清潔能源,符合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政策引導方向,它具備以下優勢:機組利用率比較平穩;具備成本優勢并有可能進一步擴大;電力競價上網對水電企業是長期利好,未來其競爭優勢將得到充分體現。 可再生能源是筆大生意 以煤炭為代表的一次能源價格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將維持在高位,給可再生能源開發帶來了更多契機。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青睞的原因有:可無限供給的能源,并且排放極少量的污染甚至無污染。 現在,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并因此在資本市場受寵。 《可再生能源2005:全球現狀報告》的主編、世界觀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講師埃里克·馬丁諾德說:可再生能源已經吸引了一些國際大公司,包括通用電氣、西門子、夏普、殼牌等。該報告估計,全球近4000萬個家庭正使用太陽能設備,其中大多數是在最近五年中安裝的。報告中還提到,2004年,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總共450萬綠色能源消費者購買了可再生電力。 該報告說,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能源技術是并聯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2000年至2004年間,其裝機容量以每年60%的速率上漲,現有的容量已覆蓋了40多萬戶來自日本、德國及美國的家庭。 風能緊隨其后。2004年,其發電量增長了28%,即裝機容量增加了近170億瓦特。 預計未來每年將有5億美元被投放到發展中國家,用作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援助、培訓項目及市場支持,其中多數資金由德國金融發展組織、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會提供,其余則來自一些慈善家及項目機構。 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全球知名企業和KPCB等私人股權公司都開始投資于可再生能源,甚至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也計劃從養老基金中抽出5億美元投資于這一領域。 2005年6月9日,高盛集團和哈得孫聯合銀行共同向美國太陽能企業SunEdison公司投資6000萬美元。目前,全球太陽能產業每年得到的投資總額已超過70億美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私人股權公司也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力度,KPCB公司在2005年6月初表示,要向開發超薄太陽能電池的Miasole公司投資1650萬美元,同樣從事太陽能電池開發的Nanosolar公司也得到兩家私人股權公司2000萬美元的投資。 科技進步和規模效應已大大降低了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美國風能開發成本已降至每千瓦時3至5美分,2005年通用電氣風能業務收益預計高達20億美元,是2002年的4倍。 世界銀行稱,世界銀行目標是未來5年花在新能源項目上的資金每年增加20%,它花的錢已經超過了計劃。2005財政年度為2.99億美元,原定計劃為2.51億美元。 可再生能源在我國也得到初步推廣。到2004年底,水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08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1/4;太陽能熱水器利用量達到6500萬平方米;沼氣年利用量達到50億立方米,改善了1400萬農戶的生活用能條件;太陽能光伏發電6.5萬千瓦,解決了700多個鄉鎮、約300萬偏遠地區人口的基本用電問題。 根據初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水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9億千瓦,開發程度達到70%左右,生物質發電達到2000萬千瓦,風電達到30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達到200萬千瓦,力爭使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總電力裝機容量的比例達到30%以上;我國政府將鼓勵太陽能熱水器在城市建筑物和農村推廣應用,到2020年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達到3億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約4000萬噸標準煤;將農村生物質能開發利用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措施,繼續推廣戶用沼氣和禽畜養殖場沼氣工程,加快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的推廣應用,到2020年沼氣年利用量達到240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左右,同時積極發展以能源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液體燃料,到2020年達到年替代石油1000萬噸的能力。 我國規劃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應的比重,從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為實現這一目標,未來15年,全國大約需要投資1.5萬億元。 2005年12月,我國新能源產業的代表——無錫尚德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發行市盈率高達30倍。數據顯示,無錫尚德發行價高達15美元,大大高于原先11至13美元的詢價區間,說明國際投資者對無錫尚德的認可。在高達30倍的發行市盈率背景下,無錫尚德IPO能獲得全球機構投資者20倍的超額認購,也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太陽能題材的認可。 正如埃里克·馬丁諾德所說,可再生能源已經成了一筆大生意。 高耗能產業投資變局 ○ 陳蕾 去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調: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是2006年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 怎樣調整?正在市場眾說紛紜之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表示,鋼鐵、電解鋁、焦炭、電石、銅冶煉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馬凱對過剩產業的定論給了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即產能過剩后將迎來的是行業“健身”運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耗能產業如何應對生存危機?如何進行投資戰略的調整? 投資追逐規模成過去時 技術升級面臨新契機 一味追加投資、擴大規模而缺乏遠見的戰略意識,高耗能企業面臨產業過剩,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且給生態、能源供給等方面也會帶來無可估量的破壞。在這一背景下,高耗能產業面臨新的選擇。 以銅冶煉為例,國家發改委的調查報告顯示,從供給能力看,目前我國銅礦山的生產能力只能滿足冶煉能力的40%,而冶煉能力僅能滿足電解能力的63%,由此導致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冶煉和電解環節長期依賴大量的原料進口維持生產,也加大能源供給和生態環境壓力。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10月,銅行業在建、擬建項目總投資已超過200億元,其中有大量的銀行貸款。銅冶煉行業如果出現虧損局面,形成不良資產,無疑將會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受損,增加金融風險。 事實上,不僅僅是銅冶煉飽受盲目擴張之苦,鋼鐵、電解鋁、焦炭、電石等行業都屬產能過剩。而在一定程度上,這和盲目投資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焦炭為例,據統計,目前全國在建的機焦企業245家,產能達到1.18億噸;擬建企業53家,建設焦爐102座,產能3524萬噸。去年1至8月,全國焦炭產量突破億噸,同比增長了近23個百分點。預計去年年底,機焦產能可達2.8~3億噸(不含土焦),而目前國內的焦炭需求量僅為1.85億噸。 最痛苦的莫過于電解鋁行業,因為成本上升的壓力2006年仍然難以得到根本的緩解。發改委由此警告說,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直接導致的就是經濟效益下滑。 針對電解鋁盲目擴張局面,發展改革委有關人士曾提醒說:電解鋁行業盲目擴張已造成的后果就是前車之鑒。銅冶煉能力盲目擴張的勢頭如不加以遏制,也會導致行業內部無序競爭、行業效益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局面。 這一預言被現實擊中了。銅冶煉投資大幅增長,造成了銅冶煉行業盲目擴張的局面。2004年全年投資30.5億元,比上年增長90.6%。目前全國在建、擬建銅冶煉項目18個,總能力達205萬噸,是2004年底時的1.3倍。其中在建項目11個,建設總規模約115萬噸,投資總額約100億元左右。預計2007年底將形成370萬噸銅冶煉能力,遠遠超過全國銅精礦預計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可能提供的銅精礦量。 盲目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一直關注能源走勢的方正證券資深能源分析師方世群說,高耗能產業的投資高峰為產能過剩埋下了伏筆,從而導致行業虧損嚴重。按照目前市場情況分析,再追求規模投資顯然不適應市場需求了。很多企業的規模都已經達到了亞洲甚至世界級先進水平,他們更需要的是技術、產品的升級換代。 有證可循的是鞍山鋼鐵集團,在技術升級創新方面,他們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鞍鋼曾定下一條規矩:在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要注意消化吸收,迅速形成自己的技術資源和創新能力。 1780熱連軋生產線是鞍鋼1999年引進國外關鍵技術建成的,兩年后,鞍鋼自行建成我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并于2004年全套輸出濟鋼,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局面。從此國外向中國輸出這套技術裝備的要價直線下跌,從原先80多億元下降到40多億元。自主創新使鞍鋼成為國內第一家、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技術輸出能力的鋼鐵企業。 山東華元鋼鐵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許保見分析說,現在的高耗能產業過剩,并不意味著沒有投資價值,而是需要轉換投資方向,不能再單純追求規模投資。應該在技術升級、環保達標等方面的投資加大,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同樣是高耗能產業,并且都面臨過剩和利潤下滑危機,由于一些企業的戰略適時進行了調整,從規模投資轉向技術升級的投資,不但利潤沒有下滑,甚至為企業節省了很多資金。正是由于企業投資戰略的調整,從而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契機。 兼并收購成行業投資熱點 這一輪的產能過剩有著較濃的市場色彩,因為大多數行業都是靠市場供求來調節,供大于求時,市場就會推動企業兼并與淘汰。進一步看,產能過剩的根源在體制。現在,一些行業之所以產能過剩日趨嚴重,很大的原因在于投資體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參與產業投資的強烈沖動。只要上投資項目,尤其是搞工業項目,只要企業開工投產,不管有沒有贏利,按生產規模,都要向地方繳納增值稅和營業稅,因此各地政府會熱衷上項目擴能。 其實,在高耗能產業過剩的消息傳出之前,就有市場人士表示,過度投資導致產能過剩,接下來就必須是行業的整合。只有通過兼并、收購才能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在現有規模基礎上,高耗能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投資中(除有些大型企業是規模擴張外),兼并收購將是投資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由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司長劉鐵男主編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指南》顯示,今后鋼鐵行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是:支持鋼鐵企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通過強強聯合、兼并重組、相互持股等方式進行戰略重組,減少鋼鐵生產企業數量,實現鋼鐵工業組織結構的優化升級。 以鋼鐵大省河北為例,到2010年,河北鋼鐵企業由現在的202家整合為40家左右。可以想象,鋼鐵行業的重組將會是持續、長期的一個過程。 一位鋼鐵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鋼鐵行業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除國內鋼鐵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成為一大熱點之外,國外鋼鐵巨頭參與重組中國鋼鐵企業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的最大看點。世界鋼鐵巨頭米塔爾去年不僅成功收購了華菱管線36.673%的股份,還與包鋼、八一鋼鐵、昆明鋼鐵等多家公司有過“親密接觸”。有投行人士表示,米塔爾在中國的主要目標是參股,收購目標是一些年產量在300~400萬噸左右的中型鋼廠。 此外,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商阿賽洛證實擬購萊鋼38%股份,同時阿賽洛還在和青島鋼鐵談判。還有傳言稱,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必和必拓擬收購安陽鋼鐵30%以上的股份。 鋼鐵是焦炭消費的最大群體,因此鋼鐵行業的走向直接影響著焦炭。為解決鋼鐵業產能過剩問題,國家明確表示,“十一五”期間將淘汰1億噸煉鐵產能和5500萬噸煉鋼產能,為此,2006年開始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煉鐵爐和20噸以下轉爐和電爐,這樣必然導致焦炭消費難以增長。 焦炭行業還面臨企業集中度低、產品結構單一、規模效益低、污染浪費嚴重、運力不足等問題,可以斷言,焦炭行業已進入“大洗牌”階段。只有經過優勝劣汰,培育出少數“寡頭”企業,具備自然壟斷性質的焦炭行業才能避免盲目擴張和資源浪費,進入規范化、集約化發展軌道。 據悉,焦炭行業徘徊在保本微利邊緣,許多企業出現虧損,部分焦炭企業關門停產。事實上這一現象自2004年下半年開始,由于世界鋼鐵價格開始疲軟,導致焦炭需求走向低迷。 來自山西省經濟委員會的消息稱,去年前8個月,全省焦炭行業虧損額已達到6.53億元,同比增虧4.19倍。由于虧損嚴重,一些沒有自備煤源、沒有產品回收的獨立焦炭企業不得不將焦爐熄滅。 一位關注焦炭行業的市場人士分析說,有的焦炭企業規模很大,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他們應該走重組、并購這條道路。因為只有行業整合形成大的集團,才更有利于行業的發展,才能走出過度競爭、產能過剩的危機。也就是說,以后會有更多高耗能產業用于并購的投資將進一步加大。 方世群認為,對于這些高耗能企業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以公司自身擁有的核心競爭力為籌碼尋找戰略聯盟,成為大型企業集團的成員企業。或者與上游能源企業聯姻,結成戰略聯盟,以期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當然以技術創新來節約能源消耗更是企業的努力方向。 高耗能產業的過剩導致行業利潤下降,在這個背景下,高耗能產業的投資變化,將由過去的追求量變而成為追求質變。在這輪變化中,出現的局面可能是加速行業間的整合重組。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只有主動求變,才會有立足空間。因此,在高耗能產業中,兼并收購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的熱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