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在反思改革過程中我們應該達成什么樣的共識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0日 10:28 紅網

  2005年,被社會上諸多人士稱為“改革反思年”,筆者認為,今年“兩會”也有對這一反思進行總結,并尋求基本共識的使命。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經濟發展、社會事業、行政體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揭示,對改革中的失誤和一些改革措施被扭曲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改革進一步推進提出了有益的思路。

  “兩會”之外,廣大群眾對改革問題的討論也有廣泛的關注,不少專家、學者乃至
普通群眾也通過種種渠道參與討論。

  這些討論,存在著分歧,不足為怪。但,在這次大討論中,有些人把這樣的反思理解為“貧困群體、弱勢群體、下崗工人等反對改革”、“社會上出現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對改革的思潮”,并因此試圖拒絕這樣的討論,認為這樣的討論是“意識形態之爭的又一輪回”、是“用造謠、煽動的辦法,來‘搗糨糊’”,繼續主張一種忽視民主訴求的精英政治,“科學不需要投票,否則就是不尊重科學”。這樣的看法值得商榷。

  我們回顧一下發端于郎顧之爭的改革反思大討論發生的背景,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希望堅持什么樣的改革,反對什么樣的所謂“改革”。改革已進行了20多年,絕大多數人沒有否認改革所帶來的巨大成果,特別是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整體上有較大的提高,使改革有了廣泛的群眾支持。既然改革成就有目共睹,我們就沒有理由把群眾看作愚盲,會成為改革的阻力。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對改革進行反思確有必要。第一,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推進過程中政府職能沒有到位,貧富差距過于懸殊又沒有完全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合理的調節,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相當一部分群眾在邊緣化,沒有分享到應得的成果,衛生、教育、住房改革中出現看病貴、上學貴、

房價高問題,失業、養老、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邊界擴張而得到應有的強化。正是政府職能的缺位,公共品的嚴重短缺使改革的可持續性失去了強有力的支點,部分群眾對此有較強烈的反應。

  第二,我們還必須看到,改革的法治基礎還沒有得到完善。人們常說,好的市場經濟首先必須保障“起點平等”,任何人都能公平參與的市場競爭。而起點平等、公平競爭必須要有法治保障。由于法治基礎不夠完善,市場化改革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由于改革過程中對公共權力的法治約束軟化,至使公權行使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貪污受賄,利用公權向個人和企業吃、拿、卡、要等現象履有發生;其二,在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內幕交易、自買自賣,賤賣國家和集體資產,化公為私并非個案;其三,在房地產市場上,拆遷、征地過程中侵犯群眾利益成為一大公害;其四,不少人利用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股份制改造、住房市場化改革等改革過程中的法制、監督上的即漏洞通過操縱市場非法牟利;其五,國有企業改革中,“放權”是必然的,但是,“放權”之后形成的管理層“內部人控制”卻沒有有效的法治約束,企業領導層經營失敗沒有承擔相應的風險,他們不少人拿高薪、吃回扣、進行奢侈的職務消費卻沒有較好的辦法制止;其六,不少壟斷企業打著價格改革、提出效益等旗號,將公共利益部門化,對外索要高價,對內大肆分肥,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

  第三,我們也應看到,“精英”主導而公眾話語權缺位的某些改革舉措,存在脫離群眾、決策武斷、糾錯機制缺失的弊端。其一,由普通群眾承擔改革成本的改革先行,而可能觸動權貴既得利益的改革舉步維艱。比如,國有企業追求“減員增效”而低價買斷工齡,這樣的“改革”較為流行,但是行政部門精減機構和冗員卻遇到強大阻力,甚至出現人越“減”越多,行政經費年年高速攀升的怪狀。其二,缺乏科學的、正當的決策程序,不顧現實條件和群眾利益“拍腦門”推出一些改革措施,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比如,突破法律底線,讓

公務員“帶薪下海”,領辦企業,甚至一手抓權,一手辦企業撈錢,這也被當作“改革”在一些地區大行其道;一講發展民營經濟,有的地區就出臺沒有法律依據的“赦免民營企業家原罪”的文件;一講市場化,就置公共品基本需求于不顧大量拍賣公立學校、公立
醫院
。其三,改革中存在的失誤或者既得利益階層對改革措施的人為扭曲,因為其背后有強勢利益群體的支撐,很難得到及時校正。

  綜上所述,新一輪反思改革大討論是在改革獲得巨大成功,同時也存在政府職能未能因市場化改革而及時轉化、改革的法治條件還未健全、改革也有失誤和扭曲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總體上講,改革有民意基礎,中央作出改革大方向不能動搖決策是正確的。人們的反思和質疑主要不是反對改革,而是尋求改革的民意、法治基礎和可持性。

  那么,在反思改革過程中我們應該達成什么樣的共識?

  第一,不正確對待公眾參與改革的熱情,拒絕部分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和對公共政策決策程序的監督,無助于改革的民意基礎的建立和共識的達成,無助于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也無益于利益的平衡甚至會誘發社會矛盾,從而不利于社會的和諧,最終也會傷害經濟效率。

  第二,改革本質上是在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導致利益失衡,存在資源配置低效和社會沖突誘因,發展的動力機制弱化背景下,通過政治經濟體制的改良,調整利益結構,平衡各方利益,以利益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化解社會沖突來促進發展。因而我們要面對現實,視改革之爭為利益博弈,不要將它意識形態化,不要對合法的民意表達作銖心之論,隨意扣上反對改革等“政治不正確”的帽子。何況,正確與否要靠實踐、靠理性爭論來檢驗和得到認可。

  第三,在反思中找準現行的改革舉措那些改革成功,那些失敗,那些流產了,那些改革與初衷相悖被人為扭曲,那些緊迫的改革被人為延誤,從而為下一步的具體改革措施找準方向。

  第四,要尋找改革的利益主體,找準誰是改革的動力、誰是改革的阻力。我們的改革結果應該是在發展的前提下讓大多數人受益,讓大多數成為改革的受益者而參與到改革中來,同時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判斷,改革的阻力主要是獲取不當利益的既得利益者,特別是擁有決策權的既得利益者,消除這樣的阻力才能使改革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作者:孫興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