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態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23:42 財富時報 | |||||||||
文/楊博 今天,批評的環境空前的寬松,學界的聲音也越來越自由。毫無疑問,這樣的環境是有利于大家接近真理的學術要求的。今天,有這樣一個影響廣泛的批評的案例,讓我們覺得有必要重提批評的話題:
3月9日下午,政協經濟界小組討論會上,吳敬璉提到了郎咸平:“郎的總判斷是‘中國的社會5000年來沒這么壞過’,他的理由一是單純發展經濟的路線;二是市場化。市場化的改革使得著名的企業幾乎無一漏網,都是盜竊國有資產;醫療改革市場化是教人們看不起病;教育改革以市場化為手段,結果是教育部門的人通過教改大肆搜刮、中飽私囊,包括中國目前這種‘人吃人’,侵吞弱勢群體的水平上升到惡意侵吞民有資產的行政暴利手段合法的超高水平,總之極其嚴重。” 吳敬璉對郎咸平的批評態度是明顯的,他的結論提高到了改革討論“不能搗糨糊”:“對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應該討論清楚,我不是贊成用行政壓制討論,但不能用造謠、煽動弱勢群體的這種辦法來討論,如果用這種辦法,就是‘搗糨糊’,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有的時候不一定是有心,但結果往往如此。” 吳敬璉說,“改革開放是關系到我們國家前途的戰略措施,現在改革碰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反對,有人要否定改革,否定以市場為中心,去年10月‘反改革’的聲音達到高潮,我認為這個是值得氣憤的。” 對郎咸平的評價應該實事求是。他肯定不是真理的化身,也肯定不是上帝的使者,他對于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經濟環境與相關問題提出過許多被人們認為敢講真話的觀點,這些觀點毫無疑問也無法代表真理,肯定是有對有錯,但從總體上說,其基于學術探討的態度普遍認為是真誠的。 批評的態度在于討論,誰也沒有理由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并且以真理的名義要求對于批評觀點的無條件認同與接受。對于學界,我們也從來沒有過那樣苛刻的要求:學界的觀點必須是真理才能發布或者推廣。真理的復雜性決定了許多人研究與討論的過程也只能是盡量接近真理的過程。批評從理性上說,就是不同觀點的陳述,對于批評對象的反面或者不同意見只能用于闡述自己的觀點,為批評而批評的態度已經被歷史唯物主義與實事求是的態度所否定。 在過去,一切為了階級斗爭,學界同樣只能配合政治的需要,那樣的年代只有政治而沒有學術。那樣的年代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批評的,批評的目的不是接近真理或者事實的真相,而是盡量接近政治的要求。至少,那樣的批評不是學術的批評。但是,那個年代,培養了學界空前絕后的批評技巧,從任何角度都能找到價值取向的自圓其說。自圓其說最無懈可擊的基礎是政治。政治的需要就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自然比學術的真理的或是其他的需要來得更加崇高與天經地義。 毫無疑問,當把郎咸平的觀點提高到反對改革,反對關系到我們國家前途的戰略措施的高度上來進行批判,是任何有良知的中國人都無法認同的。吳敬璉的批判超越了郎咸平觀點是否正確的一般思維,釜底抽薪,直指郎咸平對于國家與民族的態度。 我們當然也沒有理由要求吳敬璉成為真理的化身,我們想要討論的是,這樣的批評的態度是否有利于學術的批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