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益各方同在陽光下發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06:49 第一財經日報 | |||||||||
鄒智翔 隨著“程序正義優先于實質正義、沒有程序正義就沒有實質正義”被廣泛接受和認同,各項程序性的規則和制度的建設正在我國緊鑼密鼓地進行,如聽證會和論證會逐漸成為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前置程序,而“利益游說”這種新的擴充程序的方法也正在悄然興起之中。
“利益游說”發端于英國,進入美國后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美國法律和政治以及公共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數企業、團體和個人都通過公開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規則的制定和走向,而且已經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產業。 目前,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勛儒表示,強勢利益集團利用其優勢影響著我國行政立法。“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現象較為突出,立法過程中民眾聲音很弱。負責起草行政法規、制定部門規章的主管部門,通常與部分管理對象,如國有壟斷性企業之間有比較密切的關系,甚至存在著直接利益關系。立法過程很容易被強勢利益集團所影響。 在市場開放和財產權得到保障的今天,利益格局的分殊和多元與財富的分化已是一個客觀存在。常識告訴我們,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沖突和紛爭,正如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精辟地指出的:“不讓不同的利益發出聲音?絕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消除利益的沖突?絕不可能。”如何確定各個利益主體的正當邊界和逾越尺度的標準,成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課題。 我們熟知的“走后門”和“托關系”,就是一種通過“暗門”爭取或實現利益的方式,這其中既有不當利益的獲求,也有正當利益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或者通過正常渠道成本太高)加以實現而不得以為之的因素。 也就是說,“利益游說”在中國早已有之,只是隨著改革的深化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如《直銷條例》的出臺和一些直銷企業積極游說有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此刻,用理性的態度來應對“利益游說”是必須和緊迫的現實。強勢集團利用強勢資源施以壓力和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而讓遏制強勢集團、不侵害弱勢群體和保障弱勢群體的呼聲和利益得到伸張,卻是一件不易之事。為各方的利益主體提供一個表達訴求、對話、談判及協調的平臺和機制,才是良好的制度運行前提。 公開、公平、公正是任何一項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底線和主軸。而公開、公平、公正之間有著層階的邏輯關系。只有公開,才有可能實現公平;只有公開和公平,才有可能實現公正。從某一方面來說,法律的品質和壽命與參與的廣度是成正比例關系的。這意味著一部法律從草案到生成和變動,必須以公開的方式進行,接納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參與和主張,為大家的觀點提供討論、辯論、對質和反駁的機會,產生抗衡的動態過程,避免獨此一家的壟斷局面。在這其中,弱勢群體得到的益處莫過于參與規則的制定和因此享受公平和公正的法律保護。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強勢集團不可避免地存在,問題的關鍵在于防止強勢集團濫用資源欺壓弱勢群體。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弱勢群體能夠有同樣的機會發出聲音和參加規則的制定,從而擺脫先天性的障礙,在自身的努力下,獲得更多的選擇。 事實上,立法者同樣存在特定的偏好、理性的有限性、知識和能力的局限性,有的或許還缺乏對現實情況的把握和對生活的復雜性、豐富性的感受。規則的公開制定為知識的流動、互補和克服偏見、情緒提供了渠道,也提高了法律解決問題的可行性。 隨著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公民的維權方法也在不斷進步和升級,從懂得運用法律(維權意識),到“民告官”(初級維權)和“民告法”(中級維權),再到現在參與法律的制定(高級維權)。這一系列的進程正好說明法治事業的成就和無數人的努力。 “利益游說”并不是壞事,而是憲法所保障的公民實現獲取(或維護)利益的一種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使“游說”過程獲得同等保障,并在“陽光下”操作。(作者為上海龍耀律師事務所律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