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房貸門檻不是好辦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16:25 中國產經新聞 | |||||||||
撰稿/CIEN評論員 魏穩虎 今年兩會,商品房價格問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大焦點。為遏制商品房價格增長勢頭,一位人大代表將炮火瞄向了商品房貸款。他建議,提高最低首付比例,先在全國部分地區(東、中、西部地區各選部分地方)試行將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由20%-30%提高到40%-50%,對購買多套住房用于投資及投機的行為,不實行按揭或首付比例提高到70%以上。
這一“大刀闊斧”的建議,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筆者產生了懷疑。 應該講,國內商品房價格牽涉的問題錯綜復雜,純經濟學理論難以全面詮釋。然而,既然這一建議依據的是供求理論,那么筆者也從這一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了便于分析,筆者將商品房需求分為消費和投資兩大方面。 先說消費。形成消費有兩個要素,一是購買欲望,二是購買能力。目前,在商品房消費方面,最為突出的是欲望強烈而能力不足的問題。據東北財大姜春海研究,如果以戶均75平方米計算,國內收入房價比為8.2,以戶均100平方米計算為10.9,而一般國際標準為3-6。如此之高的房價收入比,說明普通百姓購買能力相當薄弱。還有一項數據,2005年1-11月居民消費性支出5950元,其中居住消費僅892元。這也就是說,如果商品房價格不出現大幅回落,普通百姓還是買不起房。以收入較高的北京為例,一套地處五環路的商品房,按每平方米4500元和80平方米面積計算,大概為36萬元,如果再加上各種稅費,沒有40萬元拿不下。這對于家底薄的年輕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如果沒有按揭幫忙,想“安居”如同登天。因此,在普通百姓購房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再提高商品房消費門檻,那普通百姓只能“望房興嘆”了。 再說投資。消費追求的是效用,而投資關心的是效益。經濟學認為,投資者除看重貨幣成本外,還關注機會成本。目前國內投資渠道還比較狹窄,大量社會資金為實現保值增值,轉向機會成本較低的購房投資。提高房貸門檻甚至取消預售制,雖然提高了投資者的貨幣成本,但并未解決機會成本過低的問題。要增加投資者的機會成本,就必須進行投資體制改革,讓投資于房地產的“游資熱錢”有個更滿意的去處。否則,只要與其他投資領域相比,商品房投資的機會成本低,這些錢還會絞盡腦汁“賴著不走”。 這位人大代表本來想通過調控需求、遏制投機、降低價格,增強普通百姓的購買能力。然而,從需求角度分析,抬高消費門檻這“一刀”切下去,受傷的很可能是真正的消費者。 行文至此,筆者想起了一個實例。上世紀90年代,美國為了遏制富人消費游艇、私人飛機、珠寶、豪華轎車等奢侈品,開征奢侈品稅。從理論上講,這一“殺富濟貧”的稅種十分合理。然而,在實際操作時,對于這一稅種意見最大的不是富人階層,而是這些行業的產業工人。為什么?因為此稅開征后,這些行業利潤減少,工人收入銳減,甚至有不少人丟掉了“飯碗”。本來這些工人是這一稅種的受益者,結果卻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三年之后,美國不得不取消了這一稅種。看來,理論上的好辦法在實踐中不一定有好的結局。 如何調控過高的房價?是一個很復雜的話題,篇幅所限,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