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十一五規劃新課題:利用財稅政策促進社會公平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03:58 中國經濟周刊

  財稅政策歷來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主導政策。重視財稅政策在促進公平分配中的作用,原因在于它不僅對經濟增長及經濟波動起到調節和“熨平”作用,而且對促進社會公平分配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蘇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當前中國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改革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尤其要考慮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另據財政部3月5日提交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2006年度財政預算報告草案,今年中央財政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本屆全國人大會議提出的種種舉措,顯示了中央政府在建設和諧社會和公平收入分配上的決心。

  改革開放后,我國政府改變了歷史上“高積累、低消費、低工資”經濟發展政策和分配模式,在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改變了勞動、技術、資本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進行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原因,當前我國的社會分配領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據測算,國際基尼系數貧富差距的警戒線是0.4,而中國在1999年的時候國際基尼系數是0.457,2004年是0.469,可以看出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超過警戒線。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

宏觀調控職能,公平社會分配,已成為新一個五年規劃政府經濟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個稅成不公平稅種

  目前我國直接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稅種比較少,個人所得稅發揮著核心作用。它既是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又是財稅政策調節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

  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現行稅制的運行對社會公平分配逆向調節。我國出現了窮人稅負重而富人稅負輕的“逆向調節”局面。一方面,工薪階層的工資、薪金所得成了個人所得稅的主要來源。據統計,2004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1737.05億元,其中65%的部分來源于工資、薪金所得,且中低收入者又占了絕大多數。個人所得稅實際上變成了一個不公平的稅種;另一方面,盡管個稅總收入從1980年開征個人所得稅時的20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1737.05億元,成為同期增長最快的稅種,但中國目前GDP總量高達13.6萬億元,而個人分配所獲得的份額高達70%,2004年個人所得稅占GDP的比重僅1.27%。中國個人所得稅規模偏小,比重偏低,嚴重制約了其調節收入分配作用的發揮。

  對個人所得稅,首先應著重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混合所得稅制。對個人的不同應稅所得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應稅所得設立一檔或幾檔稅率,這樣既簡化稅率,又便于體現政府調控個人收入的政策意圖。

  其次,制定更趨合理的稅率和費用扣除標準。適當降低工薪計稅檔次,調高稅率級距,對應稅所得超過較大數額后執行較高的特殊稅率,調低來源于工資、薪金等勞動收入的稅率,調高股息、紅利、財產轉讓、租賃、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偶然所得等非勞動性收入的稅率。在統一各地扣除標準基礎上,適當考慮納稅人配偶和撫養等贍養家庭人口費用扣除,避免各地自行規定不同扣除標準,人為造成分配不合理差距的情況。

  再次,改革個稅征管體制,將征管權限劃歸中央。個人所得稅作為調節個人收益、貧困差距的直接稅,其征管權限劃歸中央不僅是增強國家分配調控能力,配合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需要,也是防止各地扣除基數不統一,征管不嚴,稅金大量流失的需要,同時也是防止個人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需要。最后,加強個稅征管,改善征管手段。這需要強化并建立以個人自行申報為主的申報制度,建設全國稅務網絡征管系統,統一個人納稅編碼,全國共享個人稅務信息資料,堵塞征收漏洞。目前的關鍵問題是應加大監管查處力度,增加行為人偷逃稅款的成本和風險。

  社會保障瞄準低收入人群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初步建立了以“三條保障線”(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04年底,全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6342萬人、12386萬人、10584萬人、6823萬人。

  社會保障工作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把眼光瞄準低收入人群。一要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幫助相關部門解決好社會保障費征收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面落實“ 兩個確保”和低保的各項政策,使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對象得到應保盡保;二要完善“三條保障線”等社會保障政策之間及其與再就業政策之間的銜接配套措施,依法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三要逐步建立、完善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對低保、對貧困地區、貧困農村的貧困人員的保障力度,逐步建立針對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機制,保障城鎮貧困階層和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四要積極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主動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救災、民政救助工作;五要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好老紅軍、老復員軍人、傷殘軍人、烈屬等重點優扶對象、企業軍轉干部以及農村五保戶的實際困難;六要高度重視農村失地無業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及時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七要加大對低收入者的財政扶持力度,全力彌補社保缺口所需的補貼,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發揮轉移支付“無中予”的功能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表明,在稅收和轉移支付二者對社會分配不公平的調節方面,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對所有家庭來說,在減少收入不平等方面,轉移支付要占整個變化的3/4,而稅收只占整個變化的1/4。這是因為稅收發揮的是“有中取”的調節功能,而轉移支付發揮的是“無中予”的調節功能。當前,轉移支付制度已成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中財政直接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政策手段。

  近年來雖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但全國東西部差距并未縮小,甚至還在擴大。在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分配方面,國家財政可以通過規范和有效運用地區間的轉移支付和階層間的轉移支付有效調節過低收入。國家在增加對中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和補助的基礎上,應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提高對落后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投入,快速發展西部經濟,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對于階層收入差距,國家在嚴格對高收入階層征稅,增加轉移支付財力的同時,加大轉移傾斜力度,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員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

  加大“三農”投入 縮小城鄉差距

  毫無疑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將會在今年邁出有力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這就要求增加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增加對農業水利、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道路、電網、供水、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加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國債投資應重點加強農村“六小工程”和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人員的綜合素質;繼續搞好農村扶貧開發,多渠道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配套辦法,落實農業稅的全面取消,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對農業、農民的財政補貼,尤其是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強化預算外資金管理

  強化預算外資金管理,實行“ 非稅收入”銀行代收和部門綜合預算改革,規范機關事業單位津貼補貼標準,防止部門收益轉化為部門內部個人收入,縮小部門、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實施財政直接支付和工資直發改革,防止支付的隨意性和出現工資拖欠的情況。同時,利用工資直發方式有效督促個人所得稅征收。

財政部門還應加大“ 非稅收入”的征管力度,最大限度地組織收入,提高財政收入的“ 兩個比重”,壯大財政實力,切實提高財政二次分配的能力,為縮小收入差距提供可靠的財力保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32,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