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舌辯國有資產流失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14:48 深圳商報 | |||||||||
全國人大代表紀寶成在兩會期間提出“國有企業境外上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一石擊起千層浪。實際上,早在去年兩會期間,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朱從玖就表達了相似觀點。此外,去年建設銀行在尋求境外上市時,“國有銀行賤賣論”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息過。 中國的經濟改革本來就是一場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也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借鑒。但我們相信,觀點是不同的,但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使我們的改革能夠讓國家富裕,讓人民共
【本報北京3月8日電】繼業界對國有商業銀行境外上市是否“賤賣”表示質疑之后,有關大中型國企境外上市的不同之聲再次響起。本周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兩會討論期間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盲目境外上市已成為危及中國戰略利益的核心因素之一,有必要加以規范。大中型國企境外上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超600億美元”(相關報道見本報3月8日A8版)。此番言論再次將如何衡量境外上市利弊得失的話題推到了前臺。為此,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有關經濟學家。 是否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 600億美元之說經不起推敲 不少經濟學家首先對“流失600億美元”這一數字感到疑惑。 “不能這么算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濟學家在接受采訪時說。他表示,相關報道中提到的按照不同市場的市盈率的算法不科學。如果按照市場的市盈率算,國內A股市場2001年的市盈率為60倍,現在為20倍。如果按照市盈率計算,在A股市場上市也造成了國有企業的資產流失。 這一問題也被拋給了今日出現在政協河北討論組的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對于大中型國企境外上市是否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以及利潤被外國人賺、成本由中國人扛的問題,他表示,要全面地看待大中型國企境外上市的問題。上市本身優點是能夠籌資,同時要給公共投資者以回報。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卓元則明確表示,不認可紀寶成的看法。大中型國企在境外上市有其積極意義。境外上市一方面可以籌資,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境外上市有各項嚴格的要求,通過上市可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透明度,增強企業競爭力。 是否危及國家經濟安全? 不能只要安全就不要開放 記者曾向紀寶成提問:大中型國企境外上市是否已經出現了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現象或苗頭?對此,他的回答是,有這樣的可能,所以要提出問題。 成思危副委員長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任何國家都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安全,這次溫總理的報告也講得很清楚,保障經濟安全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必須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做決策,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不能因為要保障經濟安全,就不開放了,這是個合理把握度的問題。” 談到國有銀行的上市,他說,建行已經上市,要掌握節奏。建行境外上市以后,中行還要等一等。“目前(企業)并沒有一窩蜂到境外上市,不少中小企業是到納斯達克上市。”成思危副委員長說,“中國企業在境外上市,也是要經過有關部門審批的,也不是隨便可以去的。“ 有記者問道:“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買IBM會遇到限制,買石油企業也受到限制,但是我們中國目前沒有限制外國企業來買我們的企業。是否要為此建立一個機制?”成思危副委員長肯定地說:“實際上我們已經在建立這種機制了。” 是否加劇國內資本市場空洞化?國內股市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 對于優質企業紛赴境外上市加劇國內資本市場空洞化的說法,成思危副委員長對此并不認同。他說,上市本身并不是企業的惟一選擇,很多企業在上市和不上市之間做比較,從長遠來看,希望(它們)盡量在國內上市。但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搞股權分置改革,大中型國企在國內上市還有一個過程。從國內的股市來看,我們對它的發展是充滿信心的,但是要有一個過程。如果現在股市一下供應增加很多,但沒有相應資金跟進的話,對整個股市是不利的。資本市場的關鍵是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上市公司質量好了才能解決投資者信心的問題,給投資者以合理回報的問題。“上市公司本身要提高質量,要真正有投資價值。有投資價值的公司不管在哪兒上市都能給投資者帶來效益。”成思危特別強調。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則認為,國內資本市場完全可以容納眾多國有企業上市,國內資金供應很充分。“這不是容量的問題,而是對市場結構的認識問題。”李揚說,“十一五”期間,國內資本市場將面臨大的發展,大擴容不可避免。企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始終存在,到境外上市有時是無奈之舉。應盡快完善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也才能真正實現國人分享優質企業的發展成果。 相關報道 它們都選擇了境外上市 【本報訊】從前年的交通銀行,到去年的神華集團和建設銀行,本來打算要做A(指內地股市)+H(指香港股市)的優質大盤股紛紛放棄內地市場,轉而只在香港上市。最后與內地投資者失之交臂,只是因為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后國內市場停止融資。 曾幾何時,當國有大型企業開始到A股市場上市融資時,香港股市驚呼,其作為中國企業主要融資渠道的功能將很快消失。這種憂慮在2000年1月寶鋼股份試圖在香港上市失敗而轉到內地發行A股時達到了頂點。 斗轉星移,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 2003年11月,香港聯交所在北京君悅大酒店大肆慶祝其北京辦事處開張。內地一位投行老總深感憂慮地說:“人家都打到咱們家門口來了。” 2003年,中國人壽、中國人保、首創置業、中芯國際等重量級國有企業相繼在境外上市;2004年,中國石油、蒙牛境外上市;2005年,交行、神華和建行先后在香港上市。 2004年,深滬新股募資額創1997年以來最低,深滬兩市發行的98只新股共募資353.46億元。我國內地企業2004年海外IPO募資總額首度超過國內A股市場,達78.26億美元(約626億元)。僅香港上市的33家內地公司的募資額已高達500億港元。2004年H股的籌資額較2003年同比增長了130%。 再看去年的數據,去年11月30日,境外上市外資股籌資額已經達到198.54億美元(約1600億元),這已近3倍于2004年A股股票籌資總額。2005年,深滬新股募資額僅為338億元。(綜合) 駐京記者 宋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