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物質主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10:1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我在上篇文章中對李稻葵教授觀察印度得出的兩點結論提出了質疑,有一家網站把我的文章標題擅自改為《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為什么瞧不起印度》,仿佛我也加入討伐主流經濟學家的大軍。 事實上,我完全同意李稻葵的第三個觀察結論: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可以完全物質化。一個社會的和諧安定與否,不單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平等性,還有很多主觀的
印度的經驗確實可以顛覆物質主義的思維方式,但這種思維方式在國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 以前的歷史暫不管它,至少這二十多年來的主流思想是,只要經濟發展了,社會財富豐富起來,人民生活富裕起來,社會就可以臻于良性循環了。直到今天,張維迎教授仍然在強調,目前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仍然是把餅做大。 問題是,如果片面地強調做大餅,把其作為整個社會唯一重要的事業,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則做大財富之餅的過程,就會真的變成犧牲一部分利益的過程。其中,包括一部分人搶奪另一部分的餅。或者從總體上看餅確實做大了,大部分人也都受益了,但有些人被擠到邊緣。 回到李稻葵的斷言,這種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做法,還導致了一個不大為人注意、但卻相當嚴重的精神后果。 極端的“現代性” 現代社會區別于古典社會和中世紀社會的最大特征,就是世俗化,人的肉體欲望、世俗的幸福獲得了正當的辯護理由。至少在哲學家的論述中,古典時代人們追求的是美德和正當,政府追求的是正義;到了現代,人們追求的是權利,政府則主要在進行財富的再分配。 經濟學也正是在現代性發育豐滿之后才由亞當·斯密提出的。而“經濟人”概念由一位法國人發明,也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因為,相對于英國、美國,法國人、歐洲人啟蒙得更為徹底,因而也更容易相信物質主義,相信人的活動就是追求個人欲望、尤其是物質欲望之最大滿足。 中國為什么比印度經濟增長得更快?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人缺乏當代中國人對于財富的那種狂熱向往和追逐。就像李稻葵所觀察到的,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使得其中很多民眾對于財富有點淡漠,而其政治架構又使得政府不可能把經濟增長作為唯一的政治目標。 如果進行國際對比性調查,或許可以發現,中國人對于財富的觀念可能是最強烈的,很多人都把金錢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不管他/她是商人、市民還是教授、官員。追逐財富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主導意識之一。 此種情形有其歷史淵源。20世紀以來啟蒙者一直致力于討伐傳統,蘊涵在傳統中的道德也隨之在人們的心目中喪失了正當性。正是在這種精神真空狀態下,中國開始了市場化過程。從舊體制下釋放出來的個人,赤裸裸地面對財富的誘惑,財富立刻形成一個新的圖騰。 如此民情可以為經濟增長創造最為有力的精神環境,人們的企業家精神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一些人可以沒有任何顧忌地從事任何可以賺錢的交易,而不需理會任何道德約束。 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實現了經濟增長,很多政治社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因而,經濟事務占據了人們的主要精力。一些地方政府本身似乎也變成了企業,一些政府官員算計著如何以本地資源(包括自然、環境、法律等)換取最高速度的經濟增長。這樣,確實可以創造出非常優越的經濟增長環境,因為增長計劃毋須接受其他價值之審查和限制。 倉廩實與知禮節無關 基于這兩點,或許可以說,中國當代社會是“現代性”最為強烈的社會,是一個徹底世俗化、財富獲得最大程度關注的社會。 這是禍是福?經濟學家們似乎很興奮,畢竟,經濟增長的事實擺在那里。但是,人們也看到了另一個事實:在社會整體的財富已經大幅度增長、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所改善之后,人們的幸福感受似乎并沒有同比例增長。看起來,物質主義的心靈,似乎具有某種自拆臺腳的傾向。財富的誘惑是無止境的,如果民眾的心靈完全被物質欲望所充塞,那人們就永遠處于不滿足之中,也永遠不會感受到心靈的寧靜。 古人確實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只有當人們處于極端貧困狀態下時,這句話或許才有點道理;而在大體正常的社會,倉廩實與知禮節是兩碼事。個人平均財富的增加,并不必然導致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健全,亦未必導向政治秩序的正義。這些完全屬于另外的領域,需要人們進行另外的努力。比如,只有通過精神上的努力,才能尋找到心靈的歸宿。這跟財富之多寡是沒有關系的,而它本身對于人的生命的價值,卻至少跟財富一樣重要。 同樣,一些地方政府通過掌握資源價格、通過對各個群體的權利與利益進行偏頗的再分配,確實可以促成一段時間內的高速增長,但這種增長也會制造出很多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增長本身的正當性就會遭到人們的懷疑,從而難以為繼。 李稻葵所描述的印度人的那種虔信,對于經濟增長也許是不利的文化因素,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會承認,那確實是好的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國人或許也同樣需要在財富之外,重視其他價值,比如,讓自己的心靈、信仰更加充實,給肉體的生存注入更多超越的意義。 一個明智的政府,不會把經濟與財富增長作為其施政的唯一目標。相反,政府的功能首先是維護正義的秩序。因為增長導向而導致政策帶上強烈商業精神,民眾自然會把這種商業精神放大到極端地步,這種社會真的會成為一個“單向度”的社會,盡管可能挺繁榮,但卻很貧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