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短木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9:59 紅網 | |||||||||
全國人大代表吳木根在此次兩會上討論說:“建設新農村,資金也許并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沒有人才,甚至連像樣的勞動力都沒有。現在年輕人都進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許多村子甚至都變成了‘空心村’。 在這種情況下,誰來建設新農村?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見3月7日 新華網)
作為鄉黨支書記,吳代表反映的情況可謂一針見血,非常現實。 許多人一提到建設新農村,第一反應就是錢。認為只要有了錢,農民把房子修好,把路修通,農村變漂亮了,就是新農村。應該承認,硬件建設是新農村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且非常重要,但決不是充要條件。 政府的公共投資向給農村傾斜,改善農村的生活、居住等環境,造福農民,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政府只有資金的投入,只改善農村的物質條件,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只有錢是建設不了新農村的。 像吳代表提到的“空心化”就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塊“短木板”——青壯年農民都“孔雀東南飛”,到沿海地區、大城市打工去了,只有“老殘病弱”留守農村,連像樣的勞力都沒有了,更不要說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了,誰來建設都成問題,新農村又從何談起?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空心化”表現農民的素質上——知識、技能的不足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制約因素。正如社會現代化必須是人的現代化一樣,新農村建設也必須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農民,可是說實在的,目前的農民素質與“新”相去甚遠,這不能不說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遠憂。 “空心化”提醒我們,在建設新農村的熱潮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全面的認識,在加大農村基礎建設力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還必須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步伐,讓更多外出的農民“歸巢”,去“空心化”,才有可能談建設與發展;其次就是要抓另一個“新”——新農民的建設,只有讓農民的知識也富起來,農民“新”起來,新農村建設才有所附麗,農村的發展才有后勁。 (稿源:紅網) (作者:練洪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