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新農村需要新的市場機制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7日 10:44 燕趙都市報

  全國人大代表、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指出:“我理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包括農田基礎建設和教育衛生等領域,還應該包括流通領域的建設,因為我們國家在流通領域里的建設是比較滯后的,農民在流通領域失掉的利益相當大!”(3月6日《第一財經日報》)

  農業初級產品價格偏低、工農業產品剪刀差過大,以及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的矛盾,一直是困擾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也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業初級產
品價格低曾經惠及工業與城市居民,如今,受惠及的群體應該反哺農民。因此,國家決定今年繼續將財政支出的相當一部分用于“三農”是非常正確的。當然,資金的投入往往解決的是一時之需,關鍵是為農村發展建立一個增收的機制。薄部長的講話則給了我們新的視點,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必須靠市場發揮作用。

  一是解決農業初級產品銷售機制問題。農業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制約了農民的收入增長,原因之一是農戶的分散經營,2.3億的分散小農戶單個進入市場時卻成了弱勢群體,面對一些逐漸形成的“既得利益壟斷部門”失去了話語權。“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過,他跑了30多個國家,做了大量比較研究發現,解決壟斷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讓農民形成合作組織。這是因為農民在單純的生產領域合作沒有效益可言。只有放開農民在金融領域、保險領域、購銷領域以及加工領域的合作,甚至對農民合作社在城市中辦的超市進行免稅,將其收益返還農村建設,這些合作組織才能具備競爭條件。溫教授的意思很明白,必須形成自由開放的農產品市場,減少農業產品交易的中間成本和壟斷利益,讓農民在增長中受益。

  二是探索和實踐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機制問題。統計資料顯示:美國農民人均生產土地是一千畝、加拿大更高達一千六百多畝,而我們的農民是人均幾畝地甚至幾分地。在美國農民大規模機械化作業面前,我們農民的生產成本是成倍的增加,效益必然是成倍的下降。十六大報告有這樣一段表述: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在媒體上看到部分地區正在試驗規模經營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實行“股田制”———建立現代農業公司,規模開發、集約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它有兩個特點,一是農民沒有失去被認為是最可靠生活保障的土地;二是與出租土地獲取固定租金收入不同,農民可以在發展中獲取新收益,從而調動農戶的積極性。通過土地規模經營實現了勞動合作與資本合作的有機結合,為逐步解決土地對農民的束縛、減少城鄉差異問題提供了可能條件,有關政府部門不妨因勢利導加大推進力度。

  顧一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