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新內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7日 09:43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FN記者 程瑞華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引領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務,也是解決前進中新的矛盾和問題的根本之舉。
單位GDP能耗降低20%意味著什么 “十一五”規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既從產出方面提出了目標要求,人均GDP翻一番,同時也從投入的角度提出另外一個約束性非常強的指標:單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這是投入指標首次被列入國家五年規劃之中。這也意味著今后5年能耗年均必須下降4.4%左右。 過去我們制定計劃更多的是從產出的角度提出目標和要求。但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用盡可能少的投入,換取盡可能多的產出,不能再用過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方式,來實現人均GDP翻番。既有產出的導向,同時又有投入的導向,這使五年規劃的目標體系更加完整。 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有10多年了,然而近年來,在許多地方、許多領域,增長方式轉變依然不盡如人意,粗放的、低端的、雷同的產業仍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項目屢禁不止。這一現象不僅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有,就是領改革開放之先的東部沿海也同樣存在。前不久,長三角經濟首次出現的整體增速“滑落”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靠拼土地、拼勞力、拼投資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已難以再支撐經濟持續高速前行。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現實國情,也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路子,否則能源、資源將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這絕非危言聳聽,而且有數據實實在在可資佐證。2004年對國內500個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9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119個城市超過三級標準,50個城市的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足50%,部分城市飲用水水質達不到標準。由此可見,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做法不可取,代價太沉重,得不償失。 今后五年,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矛盾凸顯期。除了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結構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其中很重要的即是組織形態的變化。對此,此次《建議》提出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建議,集中體現了兩個重要思想:一是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二是強調注重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當前,城鄉差距不僅僅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公共服務的差距。要縮小城鄉差距首先要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尤其是體制性因素導致的公共服務的差距。因此,我們除了強調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職能外,更要強調把公共服務的職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擴大公共服務對農村覆蓋的范圍,對低收入者的覆蓋范圍。 粗放型增長方式不可持續 現代化是一個充滿悖論特征的過程。在人類享受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物質財富的時候,也逐漸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難題,尤其是進入20世紀下半葉以來,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由于對科學技術運用不當和控制失調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最明顯的表現是對自然的過度開發、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引發的生態危機。其原因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惟效率是從的發展觀,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一種片面化,即只強調對自然的征服和開發,而忽視了對環境的維持和保護。 在過去20年,中國經濟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長,至2004年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工業化的起飛階段。但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中國的基本國情嚴重背離,這樣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一方面,十幾億人口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要順利解決巨大的勞動力就業問題,特別是解決數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未來15~20年,中國必須保持超過7%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面臨著嚴峻和緊迫的資源“瓶頸”性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例如2003年,中國的GDP占世界總量的4%,而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消耗量分別占7.4%、31%、30%、27%和40%,顯然,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而必須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從根本上說,目前體制上存在的諸多弊端,是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障礙。比如,市場價格不能反映真實成本而造成的水和能源的嚴重浪費;再比如,投資體制不合理導致了建設規模的盲目擴張;還有,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低地價甚至“零地價”政策,促使耕地急劇減少等,都是導致粗放型經濟增長和資源浪費的根源。轉變增長方式,發展集約型經濟,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深層次矛盾,來為其發展提供體制和政策保障。 從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來看,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新的課題,而作為其基礎的環境問題則根源于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因此,要解決好環境問題,在根本上取決于以先進的發展觀為指導,對社會經濟運行方式作出調整與變革。我國要破解發展的“瓶頸”問題,就必須把科學發展觀的有關要求加以具體落實。在實際工作層面上,試行綠色GDP的發展評價體系就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舉措。 因此,要想避免和克服傳統發展模式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以追求速度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代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保持發展的速度,更要改變發展的模式,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正確路徑 “十一五”規劃的戰略任務就是要把國民經濟這一“蛋糕”做大、做優、切好。其中,所謂做優,就是要著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現在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不小,多項指標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許多方面大而不強。在新的階段,加快經濟發展不能再依靠低水平的數量擴張,不能再繼續維持那種“薄而脆”的扁平式發展模式。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如果不增強自身實力,不提高整體素質,我們就永遠處于被動地位,強大不起來。 因此,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就是要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節約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以“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為原則,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突破口。以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為重點,進行循環經濟再造。推行清潔生產,實行全面節約戰略。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以機制轉換為動力,提高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也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們全面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 “十一五”規劃從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思路。概括地說,就是要以實現科學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強大動力,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重要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按照這一基本思路,在今后的幾年中,我們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