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2006全國兩會經濟報道 > 正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在于社會主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6日 09:59 新浪財經

  巫繼學

  摘要 在全國農村正在布局“十一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三農”,新農村建設由此起步開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新傳承,是黨對百余年來人們走出三農困局的新概括,必將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建設新農村的嶄新意義在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內涵與方向,制度的自主創新特別是包括土
地所有制是關鍵所在,而造就新型農民即變傳統的農夫為現代化農商是基礎。

  在全國農村正在布局“十一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三農”,新農村建設由此起步開局。一般認為,這份綱領性文件密集出臺32條重大舉措,為破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諸多深層問題提供了優化路徑,必將給9億農民帶來諸多實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提出的一個嶄新概念,它確立了中國農村體制改革與發展的大方向、大格調,回答了如何在新形勢下解決社會主義的三農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民走出貧困邁向富裕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正是從這一實際國情出發,《建議》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了繼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熱烈而持續地討論,也必將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個重要議題!本文是作者的一孔之見,歡迎各位關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三農問題同仁批評指正。

  創新傳承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切歷史都是現實史,一切現實發生史也都是歷史的延續。今天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非突如其來,它是中國的志士仁人求索自己祖國農村建設新道路的歷史延續與升華。從上一世紀初以來,這種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中央最近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同時又是對歷史概念的傳承。

  追溯起來,從1900年開始,就一直有人倡議鄉村建設并在小范圍內試驗推行。鄉村建設運動有規模地實施,應該從1927年算起,其時由一批知識分子發動并以知識分子為主體開展了“救濟鄉村的社會改良主義運動”。那時團體眾多、成分復雜(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業部報告統計有1005個各類團體),有的僅限于一種專門的活動:如農民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農村合作社、鄉村自衛、衛生防疫、水利灌溉、農業技術及良種推廣等;另一些則擴展為宏大的計劃,同時向所有的鄉村問題開刀。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梁漱溟山東“鄉村建設運動”在鄒平的實驗和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北定縣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劃時代的土地改革,緊接下來就是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農業合作化運動,從互助組,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1958年第4期《紅旗》雜志發表的《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一文指出:“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交換)、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層單位。”1958年6月河南逐平正式建立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是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于是中國農村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全國農村迅速實現人民公社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韌于農村。從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分田承包到最后成熟的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后來各地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的農業經營方式,經濟體制改革從來都是沒有停止對建設新農村的追求與探索。1980年代以來諸多學者以及在地方省市從事農經理論與實踐工作的同仁,都為此殫精竭慮,以不同的方式貢獻了自己的思想智慧與策略智慧。

  林毅夫來大陸后于上世紀末就已經開始對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表示擔憂,并預測中國經濟未來必然要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由此,他才主張開展“新農村運動”。他明確提出,為了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使我國早日從通貨緊縮的陷阱中擺脫出來,我國政府應該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一場以實現農村自來水化、電氣化、道路網化為核心的新農村運動,加快農村地區和生活消費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韓國政府就嘗試了“新農村運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新農村運動”,韓國農村經濟獲得了大幅發展,城鄉差距大為縮小。2004年,韓國人均GDP達到了14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率是1∶0.94。“新農村運動”成為其城鄉和諧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韓國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歷史地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集合了自上一世紀初學者們的思想智慧、經濟工作者特別是農口部門的工作者的實踐智慧,并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進行了一次與日俱增的新提煉與新概括。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深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引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步入了一個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農村支持城市、農業為推進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政策,為此農民做出了巨大奉獻。這在一定歷史階段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農村面臨兩個尖銳:一是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二是農村的現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成長將因此遇到阻滯。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上先后進行過兩次重大調整。第一次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次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屬于第三次重大調整,其實質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做出這樣一個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施政品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大大增加,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0%,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國家公共財力越來越雄厚,經濟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已經有必要而且開始有能力轉而采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取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歷史發展階段性和現代化進程規律性的科學把握。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落實中央關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農村的面貌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擴大農村市場需求,在中國進入WTO的今天打造消化富余的工業生產能力的長遠出路。最近這一輪經濟上升周期,投資增長比較快的幾個行業主要是鋼鐵、水泥、電解鋁,還有銅,這些原材料工業品價格上漲比較快,現在看來,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消化這些過剩生產能力的根本途徑。另外,我們“十一五”期間面臨的宏觀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就是我們內需和外需相比,內需的經濟發展拉動力不足。去年我們的出口增長30%以上,對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量跟出口和投資相比現在力度不夠。所以“十一五”期間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一個戰略重點,而拉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就是在農村。我們農村7、8億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購買力增強了,這樣農村巨大的購買力就可以支持經濟的增長。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在于“社會主義”

  作為一個新的提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此次明確強調了它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是對新農村建設的定性,它規定了建設運動的方向。必需認識到,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之“新”。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學術界聚訟紛紜,爭論不斷。但在以下幾個方面大約是共識或者接近共識: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權;在承認經濟差別基礎上追求共同富裕;在公正與效率的關系上公正優先,除非社會經濟發展到了危機邊緣;社會為全體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公共福利;反對貧困、消除貧困;消除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等等。現今提“社會主義”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前。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隨著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深入與豐富,特別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經歷了蘇東之變,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其內涵更加豐富,更加科學,更加貼近全體民眾。

  在建設新農村中,如何實現其社會主義特征?《建議》中給出全面的全新政策依據,它們從總體上保證著全體農民平等的經濟利益,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打造經濟基礎,為減輕農民負擔提出了可行路徑,為農民的公共福利、為社會保障、平等身份等也有令人高興的建言。盡管這些建議并沒有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但它在諸多三農中當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仍然堅持了社會主義方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一步就是要減輕農民負擔,《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將完全取消農業稅。2005年的最后幾天,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議草案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這樣,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被徹底取消,對廣大的9億農民來說,這是2006年收到的第一份大禮包。──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就是要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現階段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議》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財政和金融對農村的支持不足。2004年,我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6.34%;各級財政支農支出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5.89%;農業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5.55%。農村在上述各項資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與農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相比,顯然很不相稱。《建議》明確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市場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體制包括許多內容,而當前農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建議》提出的“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農村人多地少,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應當通過加快完善市場體制來為農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業機會。──加快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機制。農村發展的滯后還突出地反映在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方面。《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將“兩免一補”的政策擴大到農村所有的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的學生,并實現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全體學生免收雜費。200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了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工作、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醫療救助制度等任務,農村的衛生醫療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建議》再次強調,要“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國務院將從2006年起,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將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議》明確要求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鄉村道路、農村電網和農村信息化等建設,逐步解決農村的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以及發展沼氣等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建議》還提出,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這顯示了對保障失地農民生存發展權的高度關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場自主創新運動

  在改革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它必然伴隨著機制、制度的創新,必然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毋寧說,它是一場農村體制的自主創新運動。自主創新,不僅僅是一個微觀概念,不僅僅是對產品技術的原創追求,它同時也是一個宏觀概念,特別是一個關系制度創新的概念。人類在自主創新的活動中,機制創新,制度的創新安排更為深刻,更為長久,更具影響力。

  從制度安排角度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的包括農村經濟體制、行政體制、管理體制在內的社會綜合體制的制度創新。之所以新,在于史無前例,在于它的全新性。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國家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也無任何這方面的理論闡述。當然從抽象的意義上講,一切關于農村建設新道路的探索都有共同之處,都有相互借鏡的意義,但在具體實踐中

  面對中國的三農問題,近年來,學者們與實際工作們都強烈地認識到,土地制度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制度上的自主創新首先是土地制度創新。

  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創新土地制度?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既不是要走向資本土地私有制,也不是要回到小生產土地私有制。依據中央的一貫表述與學者們形成的傾向性共識,我認為這種土地制度應該是一種“重建個人所有制”,一種在此基礎上的種混合所有制。這便是自主勞動在農業上的實現。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設想,只要稍加思索人們會發現,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在農村廣泛實行的家庭土地承包制有相似之處。至少可以說,我們目前在農村進行的土地承包制,是最終通向農民實現個人所有制的一個良好基礎。基此,我對提出一個新土地所有制的模式是:中國農村的土地所有制應該是“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即“國土公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它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所有制形式,而是一種以個人所有制為基礎的混合所有制形式。這種土地所有制之所以“新”,在于農民第一次在生產資料意義上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因而第一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勞動者。

  國土公有制是國家穩定,全民安居的基礎。試設想,如果土地最終所有權真正私有化,真正實現土地自由買賣,那末就可能出現下述情況:一個富裕的國家可以從另一個貧窮國家買下其土地,其極端表現也可以理解為買下這個國家。土地私有化的最終結果是極其荒唐,極其異端的。盡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居民對另一個國家的土地可能實現購買,但土地的國家歸屬權、控制權并沒有改變。就是在美國這樣標榜為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它的所有土地也永遠在國家嚴格控制之下,盡管土地可以在經濟市場中賣來買去。

  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意味著土地使用權既可以是私有制,又可以是集體共有制,還可以是股份合作制,以及多種所有制的混合構成。至于具體是那種所有制形式,完全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農民個的意愿。在這種混合所有制的結構中,土地使用權逐步地進入市場化運作。在這個框架內,資本方可進入操作,進行運行。這里,有若干原則需要理出:

  第一,首先必須完成土地使用權的個人所有制。在現有的有關土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尚需建立健全新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法規。應出臺保障土地所有者在經濟意義上的使用權。國家、政府只在國土意義上對土地最終占有,除非涉及國土安全與國家戰略規劃,不得干涉土地所有者依法經營活動。

  第二,無論是哪種所有制下的土地所有者,在使用權上是平等的,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歧視。這是市場經濟的通則。

  第三,土地所有者有權在自己的土地上依法進行自由經營活動,各級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對其進行行政干預。就是說,真正放開土地的市場經營活動。

  第四,正如同任何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一樣,土地所有者有權處置擁有的土地,可以對土地使用權進行出租,股份合作,抵押,甚至轉讓。

  第五,國家有權在國土意義上對土地的最終支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寄希望于“農夫”變“農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必然落實到造就新型農民上。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三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果不能實現農民自身的轉變,沒有現代意義的新農民形象出現,那新農村的建設只能是一句空話。

  什么是現代化的新型農民?在我看來,就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新型“農商”。所謂新農村運動,同時也是一個從傳統農夫到現代農商的培育過程。國際著名農業經濟學家拉南•威茨在他的《From Peasant To Farmer》(中譯本何大明《從農夫到農民》,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中,分析了從小農經濟條件下的農夫向現代化農民或者農場主的轉化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包含了兩個主要轉化內容:一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生產工具的現代化,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小農經濟、產品經濟向規模經濟、商品經濟的轉化;二是基于上述基礎之上的傳統的農民向現代農商的轉化。傳統農民或者農夫,是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小農生產方式下的農業勞動者,他們的主要經營意識是自給自足。資源配置也是傳統的,以小塊土地需要為依據的,物物交換、以工換工是通行規則。現代農民卻是真正的農商,是一個以市場為背景,遵循價值規律,從事商品生產的經濟人。農商,是一個新的范疇,它是現代農民的經濟學意義表述。農商反映了一個新的經濟關系,一個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指導農業生產又以新產品引導市場,并以商業活動為舞臺的新生產者。

  從更廣的視野來看,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也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的需要。《建議》要求“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活躍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措施,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使新一代農民有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在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的同時,應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展基層民主,通過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

  為什么農村發展新道路探索百余年來一直在持續?因為這是一種內在趨勢,一種農業文明千古沖動的現代延續,一種擺脫貧困走向工農、城鄉、體腦和諧的永恒求索,一種萬古長青產業在產業革命中的更新追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已經在中國大地如火如荼,正在醞釀形成一種新運動,我們有理由期待,“三農”問題,將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運動中獲得新的皆大歡喜的求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