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村運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潤滑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6日 00:42 中國經濟周刊 | |||||||||
★文/張錦芳 韓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擺脫貧窮與落后,跨進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而“新村運動”對韓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韓國政府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開展“新村運動”的,目的是動員農民共同
上世紀70年代末,政府行政領導退出“新村運動”,全國各地以行政村為單位自發組成了開發委員會主導“新村運動”,吸收全體農民為會員,并成立了青年部、婦女部、鄉保部、監察會和村莊基金。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民自發修筑鄉村公路、整治村莊環境、幫助鄰里修建房屋、興辦文化事業、關心和照顧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紀80年代,“新村運動”逐漸完成了由民間主導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間主導的過渡。在這期間,韓國為“新村運動”立了法,對“新村運動”的性質、組織關系和資金來源等作了詳細規定,還成立了全國性的領導機構“新村運動本部”,并在各直轄市和道(相當于省)成立“新村運動指導部”,在各市和郡(相當于縣)成立救持會,健全了“新村運動”指導網絡。 30多年來,“新村運動”的形式和內容不斷完善和豐富,社會影響面和感染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互助運動!靶麓暹\動”曾開展了“和諧與愛護鄰里運動”“幫助恢復經濟運動”“全國公園化運動”“講道德守紀律運動”“愛護環境運動”等各種活動。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開展的“奧林匹克新村運動”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為拯救國家經濟開展的“捐金運動”都是“新村運動”的一部分,為韓國成功舉辦漢城奧運會和渡過亞洲金融危機做出了貢獻。 韓國在長期開展“新村運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協作”的基本精神。“新村運動”不是要改變社會結構,而是通過挖掘民眾中潛在的“美”和“善”,弘揚民族的傳統美德,彌補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會發展的盲區,疏解民眾的不良情緒,以促進社會和諧。 韓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實現經濟騰飛,創造了“漢城奇跡”,但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在這期間,“新村運動”相對緩和了社會矛盾,提高了人們合作與和諧共處的意識,推動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新村運動”從農村發端,在農村廣泛開展的同時逐漸進入城市社區。隨著產業化的發展,韓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離農”現象,即大批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就業、謀生,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轉移,城市社會文化走向繁榮。隨著人口和產業轉移,農村開展的“新村運動”逐漸向城市擴展,幫助城市解決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在市政管理、社會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出現的矛盾。農村先行開展的“新村運動”在向城市擴展過程中,又為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了道德和文化素質較好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農民進城就業引發城市出現過多的社會問題。 韓國前總理、“新村運動”中央會會長李壽成認為,搞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要有載體,否則大家只能空談而不會有實際行動。“新村運動”便是提高國民道德水準、文明程度和社會凝聚力的良好載體。人們參加“新村運動”,不僅能改變農村和國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會整體的思想道德水準。的確,韓國的“新村運動”既是農村城市化的動力,也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潤滑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