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文化與中國二元金融宿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5日 11:5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王吉舟 來源:中國經營報 中國文化中有一種獨特于世界的現象,那就是功夫。古有水泊梁山,今有少林弟子。如果以經濟學的眼光看,“功夫”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繁盛的成就,折射出什么樣的經濟秩序與信用傳統呢?
官府與衙門的神秘與遙遠,使中國司法體系貴族化。另外也使中國平民階層長期以來形成了游離于正規司法體系之外的第二元的信用維持體系——功夫。 直到今天,這種平民采用第二元信用維持體系的痕跡依然清晰。長期以來的事實證明,誰有更強的體力,誰往往就能在糾紛中取得最后的勝利。因此,專業的功夫團體——鏢局、門派、幫會應運而生,并且構成了武林。 武林的存在,使二元信用維持體系的效率大增,專業化的武打角色,游離于社會生產之外,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有效補充。在頻繁改朝換代的歷史影響下,武林這個行業又變得十分有前途——在動亂年代中,武力最強的功夫團體,往往成為新一代的國家統治者,徹底顛覆舊貴族的司法體系,建立新的貴族司法體系。 這就是獨特的中國功夫文化折射出的中國社會秩序與信用現實。 建立在社會信用體系基礎之上的中國金融體系,也逃不脫這種二元結構的宿命。 一方面,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上的、正規的、有監管的、有法可依的金融體系在不間斷地運行。而其提供服務與監管的成本,卻又超出了很多社會成員能夠承受的范圍,使其中一部分成員無法享受服務。這種金融體系,逐步貴族化,成為服務于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少數民營企業的高端金融。 另一方面,民間的無監管、非正規的金融體系,由于其服務成本低,服務對象與目的明確,而有強大的社會需求。因而,民間金融此起彼伏,形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局面。 最早是河北大午集團的企業式民間金融,后來是福建標會的傳銷式民間金融,再后來是溫州家族式民間金融,今天,又出現了青島“五色土”式的不動產抵押中介民間金融。 必須看到,與高檔金融相比,民間金融信息掌握更加充分,抵押物需求更加靈活,敢于對同一個客戶群體反復放貸,利息回報遠遠高于高檔金融,這樣的優勢使其具有了生存的肥沃土壤。 但是,通過民間金融中介組織的間接融資活動,由于其組織化程度已經堪比銀行等高檔金融機構,因此,涉及的金額已經十分巨大。這樣的金融過程中,只要有一家發生風險,由于其客戶具有地緣與血緣的關系,往往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并導致其他同類民間機構同時陷于困境。監管機構的缺位,又使這種風險發生后,投資者往往無處索賠或者申訴。因此,民間金融的基礎,仍然擺脫不了“功夫文化”的環境。 十年來民間金融的起伏,使我們不難發現,民間金融一直在“擾亂金融市場”與“鼓勵民間創新”之間飄移。其命運也在“扶植”與“取締”之間搖擺。決定它能否繼續存在的理由,就是其是否觸動了高檔金融的奶酪、是否識大體維持二元金融結構的穩定。 通過對中國傳統“功夫”文化的反思,我們得出一個不太樂觀的結論:如果有一天,“五色土”希望自己變得正規、高檔,而跑去建立“地產抵押債券二級市場”,發行“龍票”,試圖升級成為“五色殿”,其生存基礎就會背離“功夫文化”,出現貴族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將馬上觸及到高檔金融的紅線,從而使以前能夠安然并存的二元金融結構內部產生矛盾—— 一旦搶走銀行或者證券公司的生意,“五色殿”的前途就似乎變得不那么樂觀了。 這或許就是中國二元金融體系中民間金融的宿命。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