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基礎設施是印度的軟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4日 09:25 財經時報 | |||||||||
陶冬 中國有一個政府,印度有27個政府——一個中央政府和26個地方政府。中國也有地方政府,不時地打點“擦邊球”,偶爾也會與中央政府唱反調。不過至少中國地方政府在致力地方建設、發(fā)展經濟上是不遺余力的。印度的地方政府,則由五花八門的政黨組成。這些政黨的政治理念不同,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不同,經濟訴求也不同。于是他們在政策制定上相互
今年2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印度是一顆閃亮的新星。印度政府號稱是“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民主國家”,甚受媒體關注。應該說今年印度政府策劃的公關攻勢以及馬不停蹄的全球路演,收效不錯,國際資金一波又一波地涌向新興市場的新貴。 與此呈強烈對照的是,新德里、孟買機場的擁擠、混亂。反對私有化的罷工,更將印度門戶的兩大機場陷于癱瘓。出機場的道路,可能是世界民主國家中車速最慢的。 所有去過印度的人,都對印度基礎設施之落后留有深刻印象。道路擁擠、停電頻繁、港口梗阻,這些問題不解決,印度在制造業(yè)追趕中國的夢永遠無法實現。落后并不可怕,急起直追說不定還有后發(fā)優(yōu)勢。令人遺憾的是,印度改善基礎設施的步伐十分緩慢,迫切需要的基建項目,被淹沒在印度式的政治醬缸中,黨派間的扯皮和官僚主義的無動于衷將一件簡單的事情復雜化、長期化。 班加羅是印度IT產業(yè)的麥加,也應該說是全國最貼近現代資本主義理念和運作的城市。那里的基礎設施嚴重地影響著經濟,商業(yè)的運作效率,嚇退新的投資項目。然而地方政府、議會置企業(yè)的大聲疾呼于不顧,把精力放在爭論班加羅(Bangalore)是否應改名為班加路路(Bengaluru)。 改名也許對清理殖民主義遺跡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但是如果以犧牲城市建設、發(fā)展機會為代價,成本就太高了,對不起人民,對不起子孫。地方政府在班加羅的無所作為,是印度多數城市的一個縮影,也解釋了為什么印度改善基礎設施進展緩慢。 世界上以階級分析解釋世界的左派經濟學家中,可能有一半居住在印度,在他們眼中,全球化是零和游戲,經濟發(fā)展則被演繹成新興資產階級對農民的剝奪。這種利益沖突、階級對立,不僅流行于課堂和著述中,更反映在政治上。州長居然會公開指責軟件公司買地擴張業(yè)務是為了對農民的土地巧取豪奪;將印度經濟推上改革軌道的BJP執(zhí)政聯盟在2004年選舉中失利,因為農民們認為BJP庇護城市新貴階層,“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印度似乎是選舉毒藥。農民們的抗拒、征地的緩慢,進一步延緩了印度基建的步伐。 貧富對立、城鄉(xiāng)對立、繁瑣政治、無為政府,阻礙著印度急需的基礎建設,而基礎設施已成為印度經濟騰飛的死穴。 其實,筆者十分看好印度經濟。印度的服務出口業(yè)獨步天下。它的法制體系以及英語技能,吸引著海外投資。印度大企業(yè)的公司管制水平,遠高過中國同類企業(yè);印度的銀行體系也比中國穩(wěn)健成熟;印度的人口結構較中國的更合理、更年青;政治權力上的制衡,也許可以避免“文革”似的災難。 印度政府最近全力將兩大機場私有化,同時在2月底宣布的新年度財政預算中撥出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見,政府也意識到基建的重要性,但是投入基礎設施的資金總規(guī)模依然偏小,而且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在可預見的將來,基礎設施依然是印度經濟的軟肋。 幾十年后的印度經濟有可能超過中國,不過前提是擁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如果做不到,印度不僅離制造業(yè)大國的夢很遠,還可能丟失其服務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