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就業率打造什么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3日 13:57 新浪財經 | |||||||||
郭立場 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多數高校畢業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就業率成了敏感的話題。僅從數據看,很多高校在介紹自己學校的就業率時幾乎都在90%以上,似乎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然而,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相關數據摻有水分,而一些地方的高校在就業率上作假的新聞似乎也印證了這種猜想。那么,真實的情況究竟怎樣,就業率到底有多少
日前發布的社科院教育藍皮書《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者只有33.7%。(《法制晚報》3月2日)而這與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在比2004年增加58萬的基礎上,就業率仍達到了72.6%,與2004年的73%基本持平,基本實現了此前有關部門的既定目標,二者顯然是嚴重不符。 坊間流傳甚廣的“畢業等于失業”,以及我所接觸到的活生生的現實,尤其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目力所及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艱難,讓我更傾向于認為,高校的就業率水分真不小。前不久,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在全國16個省份的34所高校進行調查,共回收來自畢業生的有效問卷21220份,一半以上的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就業壓力過大”,也足以證明就業的渺茫前景,驗證了就業率水分的存在。 可以說,自國家首次公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始,就業率水分就不曾缺席過。教育部按照就業率來控制高校的招生名額和衡量專業存在的價值,促使學校不得不在就業率上做文章。而教育部專門出臺的“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將學校擴招規模與畢業生就業率掛鉤,對就業率明顯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將會減少招生,對就業率偏低的專業也要控制招生規模,更是迫使越來越多的高校成了就業率的奴隸。 無庸置疑,教育部公布就業率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敦促各高校切實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把就業工作做得更細致、更深入、更科學,但遺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高校單純地為了升學率的高數據而努力,把就業率當成了“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使得虛假就業率為禍甚烈。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有關研究表明,目前的就業市場并不能有效配置并接納這么多畢業生,在無法解決這個難題的時候,有關部門就用就業率指標這種行政手段來解決市場問題,在各種利益驅使下,必然會出現虛假就業率。據了解,為了提高就業率,有不少學校最后一學年幾乎沒有必修的專業課程,整個一年時間被用于開展就業工作。 就業率不是用幾個簡單數據就能打造出來的,而是建立在高校加快整體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的。需要指出的是,就業率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標。如果就業率僅僅限于數字,只要是假、大、空的,就不會對畢業生求職有絲毫裨益,也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很多高校費盡心機地“制造”就業率,或是通過勸學生簽假合同,或是直接改動數據,或是鉆就業統計方法的漏洞,而不是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不是靠實力和信譽打造出高就業率,實在是匪夷所思。 就業率出現水分問題,是利益追求在作祟,因為當前很多地方在就業率指揮棒的指引下,已經開始操作一種由高校、學生和企業合謀的“零報酬就業”。盡管教育部對計算方式作了新的修正,不僅以“簽約率”為依據,還將學生離校時對學校提供的就業意向計算在內,計算上走向更為科學,但具體實施起來依然是舉步維艱。而“既定規則下,高中以升學率為指揮棒、大學以就業率為指揮棒成了一條一以貫之的主干”,不能不說是現代教育的悲哀與不幸。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