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國企還是炒溫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1日 16:32 新民周刊 | |||||||||
在溫州話里,“翻”含有“炒作”、“吹牛”之意,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溫州之所以有今天,與溫州人喜歡實干不喜歡“翻”的行事習慣與文化性格有關。 撰稿/陳東升 一次尋常的商務活動,溫州再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幾天,無論在“百度”
洽談會變成媒體秀 溫州這些年來一直難得清凈。自去年上半年以來,有關“溫州炒樓團”、“溫州炒油團”、“溫州炒煤團”之類的消息經常充斥在某些媒體的版面上。這次溫州民營企業組團北上考察洽談北京國企業改制尚未成行,一家中央級媒體就提前刊出大幅報道:“溫州商團攜百億巨資進京‘炒’國企”。文章“炒”字當頭,說:“炒房不利,炒煤遭遇國家投資煤礦政策的準入瓶頸,溫州企業家只能通過產權運作進入實業。這是最后的晚餐了。”有意把活動往“炒”字上引、往“團”字上靠。 這原本是一次尋常的商務考察活動。去年12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攜帶180個國企改制項目,到浙江杭州、紹興、溫州等地進行推介活動。作為那次活動的回應,溫州市十幾位感興趣的民營企業家這次自愿組團飛赴北京,對國企改制項目進行進一步的考察。 但由于這次考察洽談活動蘊涵著“溫州民企”、“北京國企改制”等敏感字眼,結果變得不同尋常,國內外媒體蜂擁而至。25日上午,北京方面在金融街洲際酒店五樓舉行“投資北京——溫州企業投資洽談會”,記者在現場觀察到,參加會議的溫州民營企業家不到20人,到場采訪的境內外媒體倒有40多家,投資洽談會變成了一場“媒體秀”。 雖然最后部分溫州民企與北京方面達成多個合作意向,但實質上誰都明白,對大多數溫州民營企業家來說,這次在京屬于走馬觀花,既沒簽合同,更沒“炒國企”,如溫州民營企業家何江善所言:“只是來看一看。” “炒”國企還是“炒”溫州 就是這樣一次普通的商務考察活動,在一些媒體筆下又是以何種面目出現的呢?打開網絡,人們看到的是諸如“溫州商團攜百億巨資本進京‘炒’國企”、“溫州民資北上京城爭食國企”、“溫州炒房團進京買國企”之類聳人聽聞的標題。 點擊閱讀文章,人們發現考察團的民營企業家人數被越寫越多,從開始說40多人,但說著說著,變成了60多人;“攜帶”的資金數額也被越寫越大,從開始的100億,到后來居然變成了6000億。活動內容被隨意撰寫著,普通考察被說成“炒作國企”,洽談幾次就被說成“已經買下”。 一位溫州民營企業家說,這其中一些說法其實非常拙劣,稍微動點腦子就會看出破綻。比如,八字還沒有一撇,哪個民營企業家會“攜百億巨資進北京”?這位企業家檢索有關溫州民企進京洽談考察的媒體報道后大發感慨:這次不是“溫州民企炒國企”,而是“媒體借機炒溫州”。 看你還“翻”不“翻” 其實,媒體炒溫州并非始于今日。改革開放20多年,溫州人率先創辦家庭工廠,率先辦股份制企業,率先跑供銷,率先辦市場,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軍里,敢為人先、勇于領跑。由于“新近發生的令人感興趣的重要事件”在溫州源源不斷地出現,以捕捉新聞為天職的記者們也就不斷地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片神秘的土地。 《溫州紀行》、《溫州懸念》、《溫州的挑戰》、《溫州的啟示》、《溫州大爆發》……媒體的競相報道,使溫州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以至到了后來,凡與“溫州”沾上邊的新鮮一點的事情,只要稍加包裝炒作,即可成為一條獲得轟動效應的新聞。 所謂“成也媒體、敗也媒體”,部分新聞單位將一頂頂“炒”帽扣在了溫州人頭上,于是乎,真真假假、以訛傳訛,“溫州炒樓團”、“溫州炒油團”、“溫州炒煤團”、“溫州炒國企團”之類的消息便連篇累牘地出現在一些媒體的版面或屏幕上。 溫州人對此不服。他們說,所謂“炒房”,實際是買賣房子。我國并無法律法規限制、禁止市民買賣房子。市民用自己合法掙來的錢買了幾套房子,在房市上投點資,自己承擔風險,自己享受利潤,何錯之有?但怎么到了溫州人身上,就被媒體指責為“炒房”呢?親朋好友結伴到外地買房子,但因為帶來當地房價上漲,媒體又將罪過歸到溫州人頭上,一頂“溫州炒房團”抬高房價的帽子又立刻扣過來。 溫州人說,無論是辦企業還是做生意,溫州人歷來就喜歡跟風、攀比、模仿。如果硬要把親友的“結伴而行”說成是什么團,那這“團”也是既無組織結構、彼此又無利害關系的“散兵游勇”,這與那些有預謀有組織、利用巨大資金優勢操縱市場牟取暴利的“炒作團”又怎么可以相提并論? 再如“炒煤”。實際上,這只是溫州屬下平陽、蒼南一些民營企業在山西等地的正常投資行為——這些投資者大多為井巷作業者出身。憑借多年積攢的原始資本投資開采煤炭資源,本來這也是樁蘊藏著巨大風險的買賣。他們賺的錢哪怕再多,大部分也是辛苦錢,屬于合法收入。 曾幾何時,一些媒體也曾對此大唱贊歌,說溫州人市場眼光獨特,說“溫州人像太陽,照到哪里那里亮”——但國家限制煤礦開采政策出臺后,一些媒體對自己的往昔贊歌、對溫州人投資內陸地區所做出的貢獻視而不見,仿佛一夜失憶,對所謂的“溫州炒煤團”口誅筆伐、怒目相向。 在溫州話里,“翻”含有“炒作”、“吹牛”之意,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情。溫州之所以有今天,與溫州人喜歡實干不喜歡“翻”的行事習慣與文化性格有關——一些有實力的溫州民營企業家往往在悄無聲息中完成了幾個億的投資項目。2004年,號稱中國最大民營財團的中瑞財團在溫州高調亮相,聲稱自己能調動上百億資金,當時就有溫州市民在暗中撇嘴,說“會叫的貓兒不會逮老鼠”;去年,中瑞財團的曼哈頓房地產項目擱灘,拖欠溫州市政府土地款高達七八億元而長期不還,茶余飯后,一些溫州市民把此作為談資,哂笑說,看你還“翻”不“翻”! 媒體狂炒溫州,有它自己的小九九,只是這么一來,溫州人不得不背上“炒”的惡名而受人誤解,受人責難。好在溫州人并不太計較這些,改革開放20年多來,對溫州的指責與關于溫州的爭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歷經風吹雨打,面對起哄,溫州人早已學會微笑,面對喧鬧,溫州人早已練就沉著。20多年來,溫州一直就是在外部爭論中出名,在內部不爭論中發展。 自王建滿主政溫州擔任書記以來,溫州全市上下正在扎扎實實進行著“實力溫州、活力溫州、和諧溫州”建設,正在一步步一件件地推進“四大工程”建設。這些,并不具有轟動新聞效應,也吸引不了某些媒體的關注,但它關乎國計民生,與溫州經濟社會發展、與溫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著實實在在的聯系。溫州人說,現在溫州埋頭苦干的是這些正事,溫州本地干部群眾關注的也是這些正事,對媒體“炒作”溫州這個團那個團,溫州人沒時間理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