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痛恨的是偽市場化改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10:33 南方日報 | |||||||||
魯寧 我這樣描述“偽市場化”:打著市場化改革之旗號,使少數人獲益、多數人受損的所謂改革。撿與百姓切身利益最相關的“偽市場化”改革說事,醫改、教改、房改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使多數人尤其是社會中下層民眾利益受損的現狀。
事實是,自改革啟程以來,不少改革項目都存在著不到位、走偏路的現象,譬如國企改革。正因為改革呈現著不同程度的不公平與不公正,才會使“郎顧之爭”這顆“火星”,迅速引燃社會對改革的廣泛質疑及對改革命運與前景的大討論。 需要指出的是,民間對改革的普遍質疑與少數人試圖利用民意借機全盤否定改革有原則區別。前者,反映為百姓對改革命運和前景的憂思,后者則屬權貴階層趁勢將水攪渾的一股逆流。因為,倘若改革因撥正方向而深化下去,權貴階層的既得利益當受損害。 對改革命運和前景的大討論已持續一年有余,可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家輿情研究機構就人們支持或反對改革的態度傾向作出有說服力的統計分析。相反,國外的研究機構卻不斷公布著這類統計抽樣調查。最新的如馬里蘭大學“國際政策態度項目和民意調查機構‘環球掃描’”在全球20個國家進行的民意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國人熱愛自由市場經濟的程度甚至超過美國人,名列全球之首。該項調查顯示,中國至少有超過70%的人仍想通過公平的市場經濟機制來實現他們的致富夢想,74%的人認同市場經濟是世界上最好、最有前途的經濟體制,隨后的排名則分別為菲律賓(73%)、美國(71%)…… 對此民調結論,我知道有些人一定會持反對意見,因為馬里蘭大學是美國人辦的,有人甚至會指斥人家“不懷好意”。 沒關系,要想得出“民眾不痛恨市場化只痛恨偽市場化”的結論,通過回顧改革的歷程同樣可以得到求證。改革初期,因改革而受益的首先是廣大農民,接著是城市的工人階層。兩個占人口絕對多數的社會群體因改革而率先受益,為改革的合理性提供了最初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當然我也并不否認,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始,至進入新世紀,改革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逐漸消解。問題是這并不代表民意已經對改革失去全部期待和耐心,而只能解讀為民眾對真正的市場化改革的急切呼喚。因為大多數民眾不愿意再回到共同貧窮的昨天,因為大多數民眾仍想通過公平的市場經濟機制來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 那么,改革為何會掉入少數人和利益集團打著市場化旗號,非法撈取和侵吞多數人利益的陷阱?這要從改革的一般取向進行簡略分析: 正常情形下,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改革發起者的意志為轉移,中國的改革要解決三大轉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從封閉社會轉型為開放社會。因此需要確立兩個最基本的目標準則:即建立一個自由市場的經濟社會體制準則和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準則。在這個基礎上——在初步形成改革的民意基礎和經濟基礎之后,改革必須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和政治領域同步推進。 今日之中國,民眾一方面對市場經濟心存希望,另一方面卻對市場競爭的結果充滿了挫折感。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如何作答,或者說主因究竟是什么,愚以為,三大轉型與三大改革未能同步推進是問題的源頭所在。 市場經濟發端于國外,在中國的土壤上,它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其第一批“收成”竟然是富少窮多,兩極分化。錯不在市場經濟,只錯在因社改和政改長期遲滯,使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育缺乏社會土壤。 缺乏社會土壤,使改革伴生的利益再界定和再分配的陣痛,缺乏基本社會保障作為“緩沖地帶”;政改遲滯導致市場化形態下的社會資源分配和利益分配,既不遵循效率優先原則,也不遵循公平優先原則,而是遵循權力優先原則。偽市場化及所形成的種種積弊,恰系權力優先的伴生物。 盡管如此,我仍不太擔心中國的改革會開倒車。因為,強調開倒車的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及政治基礎和民意基礎早已不復存在。今天的中國除了繼續深化改革別無他途。 摘自《中國青年報》2006.2.20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