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中國石油戰略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21:35 國際商報

  石油對外依存度將越來越高,我國有可能成為以進口石油為主的國家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楊上明

  2005年12月20日,國家統計局宣布:根據中國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的初步測算,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
.8%,絕大部分是第三產業所貢獻。

  據此,2004年中國GDP總量折算成美元后,已經超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六位。

  而同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也達到1154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額為6099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1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初步核算結果顯示:2005年中國GDP達到182321億元,比上年增長9.9%,略低于2004年10.1%的增長速度;按全年平均

匯率計算,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42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2%;全年
外匯儲備
增加20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3%,外匯儲備總額已達8189億美元。

  引人注目并值得稱道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繼續取得長足進步,2005年GDP已超越法國和英國,居全球第四位;進出口總量繼續直追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雖仍居世界第二位,但已逼近世界第一的日本。

  然而,2000年我國GDP為89468億元,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六位;全年進出口總額4743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其中出口排名第七位,進口排名第八位;外匯儲備為165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據此,“十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0%,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為24.6%,外匯儲備年均增長率為37.7%。由此可見,“十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持續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總體實力進一步增強。

  與此同時,國內石油消費量、進口量也在逐步增長。

  據海關統計,2005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為12682萬噸,出口量為807萬噸,凈進口量為11875萬噸。與上年相比,進口量增加了3.3%,出口量增加了47.0%,凈進口量僅增加了1.2%。而當年油品進口量為3143萬噸,出口量為1401萬噸,凈進口量為1742萬噸。與上年相比,進口量減少了17.0%,出口量增加了22.4%,凈進口量減少了34.1%。

  據此,2005年我國原油和油品凈進口量為13617萬噸,比上年減少5.3%。我國原油進口量仍居美國、日本之后,繼續成為世界第三大原油進口國。

  據統計,2005年中國原油產量達18150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7%;同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量(包括原油表觀消費量及油品凈進口量)為31767萬噸,比上年減少0.3%;當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僅為42.9%,比上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同樣,中國自2003年以來,繼續成為居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與2000年相比,2005年中國原油產量增加了11.6%,年均增長率為2.2%;原油進口量、凈進口量分別增加了80.8%、98.9%,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6%和14.7%;油品凈進口量增加了78.1%,年均增長率為12.2%;原油和油品凈進口量增加了96.0%,年均增長率為14.4%;石油表觀消費量增加了36.8%,年均增長率為6.5%;石油對外依存度由29.6%上升到42.9%。

  然而,“十五”中后期我國石油進口量以及消費量曾一度猛增,其超乎尋常的變化,也已成為國際石油市場關注的焦點,甚至成為油價炒作的“中國因素”。2003~200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比上年分別增加了31.3%和34.8%,原油凈進口量分別增加了33.4%和41.4%,油品凈進口量分別增加了49.3%和83.4%;原油和油品凈進口量分別增加了36.5%和47.6%,石油表觀消費量分別增加了12.4%和19.6%;石油對外依存度分別為35.8%和44.2%。

  由此可見,“十五”期間我國原油產量是穩中有升,而原油進口量、凈進口量及油品凈進口量和石油消費量,雖然波動較大,但總體上都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石油對外依存度也逐步提高。

  而此時原油進口量、凈進口量、以及油品凈進口量的年均增長率,也都超過了國內GDP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石油消費量,更遠高于國內原油生產速度,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更是處于高峰期,這說明國產原油受資源條件限制,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需要。但2005年中國原油和油品凈進口量和石油消費量,都出現了負增長態勢,對外依存度不升反降,尤其是原油進口增速,比上年回落31.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當年國際油價在上年高位運行的基礎上,進一步走高。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因素”對國際油價上漲,影響非常有限。其中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在面臨國際市場油價上揚、并維持高經濟增長率的情況下,我國的石油進口和消費,已經整體趨穩,回歸于較為理性的狀態。

  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反差,部分原因是國內能源生產結構、特別是電力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空檔,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造成了2003~2004年我國石油消費急劇增加,從而直接拉動了石油進口大幅度增長。但深層次原因應該是國內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同時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也不能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但一個具有戲劇性的現象是,2005年中國石油市場出現的峰回路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國際油價高企,抑制了國內石油市場需求,而且國內及時、大幅度地增加了電力供應能力,也緩解了石油需求進一步增長。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國家已經高度重視能源戰略和石油安全,明確提出優先做好能源資源節約工作,優化能源結構,并加大了對高能耗產業的整頓和調整力度,使國內生產的能源消耗,控制在一定的增長范圍內。由此也說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潛力較大,未來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全可能實現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消耗在大幅度下降的同時,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目標。

  “十五”以來,我國原油及油品的凈進口中,原油一直占3/4以上,目前所占比例更高達87.2%。這不僅與國際石油資源、市場供應緊密相關,更與國內經濟結構、尤其是石化產業發展直接相關。

  從原油進口來源分析看,2005年我國主要從沙特、俄羅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國進口原油,自每個國家進口的原油量,均超過了1000萬噸,合計7752萬噸,占當年原油進口總量的61.1%。其中,沙特2218萬噸,增長28.6%;俄羅斯1278萬噸,增長18.6%;伊朗1427萬噸,增長7.8%;安哥拉1746萬噸,增長7.7%;阿曼1083萬噸,下降33.7%。

  近十年以來,我國主要自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進口原油。然而,與1995年相比,2000年我國由中東地區進口的原油占進口總量的比例,已由45.4%上升到53.6%;自非洲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也由10.8%快速上升到23.9%;自亞太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卻由41.5%大幅度下降為15.1%。

  而2004年我國原油進口來源中,自中東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為45.4%,雖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也達到了1995年的水平;但由非洲地區進口原油所占比例,保持了穩步增長趨勢,上升到28.7%;自亞太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繼續下降,僅為11.5%。

  與此同時,2004年我國自前蘇聯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已由2000年的3.1%上升到10.0%;尤其是由俄羅斯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已由2000年的2.1%上升到8.8%。自俄羅斯的進口原油量,也由2004年的1078萬噸,增加至2005年的1278萬噸。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由中東地區進口的原油量最大,所占比例也相對比較穩定;從非洲地區進口的原油量居第二位,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自亞太、前蘇聯地區進口的原油量相當,但由前蘇聯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而由亞太地區進口的原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預計未來我國可能增加進口原油的地區和國家,主要為中東、非洲及前蘇聯地區。

  目前我國的石油資源獲取,主要是采取長期貿易方式,而通過參與國外資源勘探開發,每年獲得的份額油僅約2000萬噸。然而,隨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于2005年底、成功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中哈原油管道相繼建成投用、并于2006年開始供油,已標志著我國石油資源將真正實現來源多元化。

  中哈原油管線一期工程年輸原油量為1000萬噸,2010年左右有望實施二期工程,年輸原油量將達到2000萬噸。

  但中哈原油管線項目的成功實施,應該是我國石油戰略的重大突破之一。其是目前我國唯一由陸上通過原油管線大規模進口原油的項目,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原油進口資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實現原油進口通道多元化,同時對優化配置我國西部原油資源,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都將產生具有戰略性的重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中哈原油管道的實施,對中國利用里海地區石油資源,包括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的原油資源,將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而里海地區是世界上除富產原油資源的中東地區以外,另一個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同時,中哈原油管道的投入運行,對加快久拖不決的中俄原油管道建設,也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根據最新進展情況,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工程,將于2006年夏天動工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就包括輸往中國境內的中俄原油管道。

  此外,中國石油四川80萬噸乙烯工程,2005年12月已獲國家核準,2006年將開工建設,預計2008年年底左右建成投用。目前其所需石腦油資源,將由西部地區中國石油所屬資源供應。而且待2010年左右中哈石油管線二期工程所需原油資源獲得解決后,其增加的1000萬噸原油,將通過建設長輸管線,送達四川80萬噸乙烯工程的所在地成都市,用于建設千萬噸級煉油廠,配套解決所需乙烯原料。

  與此同時,2006年青島大煉油工程、福建煉化項目,也進入實質性建設。

  眾所周知,福建煉化1200萬噸煉油改造項目,將由沙特阿美公司參與直接投資,并提供所需原油資源。

  無獨有偶,青島煉油工程也可能改變目前國內投資結構,引入中東國家直接投資,其1000萬噸煉油能力所需原油資源,也將由產油國通過投資引進原油資源。

  兩大工程的共同之處,是原油來源都是面向資源豐富、產量巨大的中東國家,并由傳統的長期貿易方式,改為直接投資方式,這樣既可避免歐佩克組織的原油配額限制,又可確保項目所需原油實現長期穩定供應。

  據相關預測,按照目前石油探明儲量和各大油田生產能力估算,今后國內原油產量增長有限,每年約為1.8億噸~2.0億噸。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對液體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將增至5億噸左右,有3億噸需要進口,對外依存度將高達60%,接近美國目前的水平。

  在全球原油富余生產能力主要集中在歐佩克成員國、以及中國石油消耗持續居高不下的雙重背景下,過高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勢必對我國石油安全和經濟安全,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性和相關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石油的對外高依存度,遠非造成能源貿易赤字那么簡單。按國際通常標準,當一國的石油進口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就會影響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當進口量超過1億噸以后,就要考慮采取外交、經濟和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因此,有必要在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攀升之前,衡量相關影響,并盡早制定相應的能源戰略。

  鑒于目前我國原油進口渠道單一(我國90%以上的進口石油需要從海上運輸,而馬六甲海峽由美國人掌控),國家發改委在近日發布的一份《2005年煉油工業發展綜述》中提到: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即將成為以進口石油為主的國家,為保障石油安全和經濟安全,必須加快石油資源保證能力的建設,其中包括形成四大石油運輸通道。

  一要加大境外原油資源勘探開發和長期石油貿易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境外可控石油資源數量;二要加強運輸能力建設,形成進口原油四大運輸通道,即中哈和中俄陸路原油運輸通道、馬六甲海峽和中緬海上原油運輸通道,提高運輸保證能力。同時還要加快原油儲備設施的建設和投用工作,增強調控能力。

  總之,2005年中國進口原油增幅銳減的現象,已經預示著中國石油戰略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為了應對原油供應可能出現的危機,中國石油進口政策正在進入理性回歸,這就是原油進口渠道正在悄悄向多元化發展。而從中國石油安全戰略考慮,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應體系、尋找和發展多元化的石油供應市場,是解決中國石油畸形依賴進口的必然選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