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聚焦電煤價格聯動 > 正文
 

煤電博弈僵局打破的思考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09:38 紅網

  據說,電煤僵局終于“打破”了:中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商神華能源日前透露,已簽訂1.2億噸煤炭內銷合同,平均價格較去年上升5%。(2月21日《東方早報》)

  作為中國煤炭的“大哥大”,神華簽訂大單,無疑對全行業具有帶動作用。

  但是,對神華簽訂大單是不是“打破”電煤僵局,似當有所保留。煤電博弈的僵局
,究竟是怎么“打破”的?我看靠三條。

  第一條,施壓。最能體現這“壓”的,就是年后國家發改委、鐵道部和交通部三家聯合下發的“緊急通知”,通知中“要求”:“尚未簽合同的部分重點煤炭、電力企業,必須抓緊工作,在2月份之內完成全年電煤合同和運輸合同簽訂任務。”其實,一個“必須”,并不足以令煤電兩家感到壓力;關鍵,還在后面那句:“在2月份之內完成全年電煤合同和運輸合同簽訂任務”。業外人士或許不知這句話的厲害,可業內人士都知道那意味著:煤炭將運不出煤礦,火電將斷“炊”;即便以后通過求爹告奶的關系疏通,可從鐵路方面獲得“計劃外”車皮,但那必得多掏錢,付出高昂的運輸成本代價。中國鐵路是自然壟斷行業,鐵路運力又供遠小于求,這令鐵路成為“老大”。70%以上的產品銷往火電廠,70%的煤炭又仰賴鐵路運輸的煤礦,如果不與火廠簽訂合同,接著在規定的時間依據煤炭銷售合同與鐵路簽訂運輸合同,那就無異于自蹈死地。發改委顯然知道個中奧妙,這才拉了鐵道部和交通部來陪著“緊急通知”。說穿了,“緊急通知”,其實就是借了鐵老大來向煤電兩家(主要是更多依賴鐵路的煤炭這一家)施壓。這一招,不必懷疑,絕對是立竿見影。

  第二條,放話。放啥話?放話煤炭可以適當漲價。還是在那份名為《關于繼續做好部分電煤價格協商,保障2006年煤炭電力生產供應的緊急通知》中,國家發改委表示,“鑒于多年形成的電煤重點合同價格與非重點合同價格存在一定差距,適當提高重點合同電煤價格也有其合理性”。對于這一措辭,煤炭企業人士理解的是“國家支持煤價上漲的一個信號”;而電力企業也認定,國家的意圖是電煤價格可以“往上提一提”。可當有記者向國家發改委官員求證時,得到的答復卻是“你們自己判斷吧。”發改委自己說過不再干預,于是只好變樣遮遮掩掩地放話:允許煤炭提價,但最好別提得太多,免得電廠不能接受,我也難堪。不過,如此欲說還羞,顯出的是發改委的尷尬——想干預卻又不能干預、不能干預卻又不得不干預。

  第三條,和泥。就是在煤電兩家爭斗中和稀泥。有消息披露,對于煤電兩家,“發改委曾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要求雙方“以大局為重”的“思想工作”不說了,那是白表情;發改委和稀泥使出的關鍵兩招是:先向煤電雙方提出,可以先“簽量不簽價”。后是通過媒體放話,已經向國務院提出實施二次“煤電聯動”。在一份名為《關于進一步做好2006年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請示》中,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提出,“繼續實行煤電價格聯動政策”。“煤電聯動”,說白了,就是缺少監控能力的政府部門面對“電老虎”的要挾,無法推進電煤價格市場化,所采取的一種妥協——要動都動,要不動都不動。其結果,必定是煤、電價格的共同上漲,消費者負擔加重;在電價受國家管制的條件下,煤炭漲價必須聽電力企業的。想來,如果煤電博弈最終不能達到妥協,發改委將使出的最后一招,就是這“煤電聯動”。但這樣的和稀泥,實質其實還是半市場、半行政的干預。

  這樣分析下來,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僵持甚久的電煤僵局“打破”,不是“

煤炭價格徹底市場化”的成功,而是政府干預的結果。羞羞答答的干預,畢竟不是市場化博弈期待的“另一只手”的作為。發改委的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其實正好揭示了一個現實:出發點再好,脫離了實際未必能辦成好事。當市場機制并未成熟到可以讓煤電企業自由博弈,實現雙贏,政府可以徹底放手的地步時,急著“徹底市場化”必陷于尷尬境地。雖然,現在還不到要求的2月底大限時刻,但國家發改委已經需要坐下來用冰塊敷一敷太過發熱的頭腦,認真反省:“煤炭價格徹底市場化”究竟失算在哪里?

  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往前走,引導和操控煤電博弈的下一個落點又該在哪里?

  (稿源:紅網)

  (作者:李北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99,8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