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制度創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5日 15:53 《經濟》雜志

  文/陳玨宇

  構建和諧社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和社會協調等各個方面,千頭萬緒,但制度創新是關鍵。

  中國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就是一項浩大的制度創新行動。制度創新使得中國的經濟連
續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長。盡管經濟成績驕人,但我們必須正視兩個難點。其一,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經濟高速增長20多年后,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難度將會加大;其二,我國實行20多年的制度創新,采取的是先易后難,先低層后高層,先經濟后其他方面的創新模式,如今正好處在創新的高難點時期,這兩種難點的交叉,就形成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技術水平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加大。特別是政府自身改革和職能轉變滯后,造成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和奢侈浪費問題突出,腐敗現象依然嚴重。

  在此情況下,構建

和諧社會的提出,是在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的基礎上,為適應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而提出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任何新型社會治理的模式,都離不開制度的創新。

  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我國主要實行的是正式制度的創新。對一個國家而言,科學技術、管理制度、組織模式、資本人才、商品信息都可以引進,但屬于非正式制度的民族文化內在本質的東西是不可能引進的。我們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正式制度,但我們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非正式制度。經過多年正式制度的改革,我們需要的是非正式制度的改革,這也正是制度創新的難點。

  提到構建和諧社會,很多人認為那是我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中國人向來崇尚“和為貴”,“和氣生財”等等,現在的“和”與過去崇尚的“和”是一脈相承。但是,我們對這兩種“和”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兩“和”的基礎截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傳統文化的和諧特點是:以忠君為核心,形成嚴密的封建等級關系,以尊卑維系上下級之間的等級秩序與和諧;共同敬祖,以家族為核心,按長幼有序的原則維系家和的局面;以“三綱五常”為共同的價值準則,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協調關系。這種以等級觀念為核心,以人身依附為紐帶,以不平等為基礎的和諧觀念并不是我們今天倡導的“和諧”。

  與市場經濟相協調的經濟倫理追求和諧的特點是:平等性。市場經濟的經濟平等是由市場經濟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也是市場經濟秩序存在的基本倫理條件;利益性。沒有利益的誘導,人們就不會努力工作。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必將促進社會繁榮,社會利益就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自由性。市場經濟的性質包含社會經濟主體所應有的三大自由,生產決策自由,勞動者擇業自由,消費者購買自由;競爭性。市場經濟的職能就是競爭。競爭是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它擇優汰劣,促進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公平性。在市場經濟制度下,通過市場公平競爭、公平交易、用等量勞動、等量貨幣、等量商品在市場交換中獲得等量權益。市場經濟倫理體現的和諧,才是我們今天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

  構建和諧社會,是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統一考慮。我國實行的制度創新,更注重的是物質文明,而與此相適應的文化價值,經濟倫理和道德規范則滯后于經濟發展,這說明僅改革一種制度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形成協調一致的經濟體制,還必須進行多項配套制度創新,注重制度創新中的整體協調和綜合配套,否則即使移植了最先進的制度也達不到效果。

  非洲工業化的失敗顯然就是缺乏非正式制度的創新。20世紀中葉,盡管他們照搬西方工業化理論,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技術,由于不能實行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更新,仍不能實現經濟現代化。不僅如此,如果不能克服部落仇殺、戰爭、宗教等狹隘的觀念,不要說經濟發展、恐怕連基本生存也成問題。20世紀90年代盧旺達發生的種族大屠殺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社會層面諸多不和諧的深層原因之一是體制性原因。因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將是一個深刻的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的制度創新過程。要以制度創新為動力,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克服影響社會和諧的體制弊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規范,為和諧社會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博士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