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能否讓民族品牌勝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09:09 中國經濟時報 | |||||||||
■張魁興 寫下這個題目似乎有點與國資委唱反調,代表國家管理國企的國資委都不操心這個問題,你一個小老百姓操哪門子的心呢?然而,在國企改制中“國退洋進”,民族品牌確實存在全軍覆沒的可能。
2006年1月,國際資本大鱷凱雷集團(以下簡稱凱雷)并購徐工集團(曾經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制造”,以下簡稱徐工)的方案已通過了江蘇省國資委審批,商務部和證監會的最終批復通過也指日可待,歷時三年的徐工改制將塵埃落定。(2月12日《中國經營報》)一些外資大鱷正在把中國產業的No.1一步步地蠶食。他們的中國意圖到底是什么?如果這個問題等到“國退洋進”之后再思考,恐怕連黃瓜菜都涼了。 徐工集團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制造”的名號能否保住,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是有大量的前車之鑒,證明民族品牌危機四伏。1999年的南孚電池,其堿性電池產銷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五并且擴張速度世界第一。但南孚被控股之后,被迫從增長迅速的海外市場退出,如今一半生產線完全閑置。中國感光材料產業支柱之一的民族品牌樂凱膠卷(600135),2003年10月與柯達合資。在整個產業向數碼領域轉型的背景下,樂凱膠卷近年來的利潤和市場份額持續下跌。現在,哈藥、哈啤、青啤、華凌管線、華北制藥、熊貓電子等中國各產業的領導企業,也先后走入“國退洋進”的征程,他們能否保住民族品牌,我們只有拭目以待的份兒。 無論從國企改制的現實看,還是從國資委的相關改制文件看,都忽視了保住民族品牌這一內容。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能在世界經濟大舞臺上站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品牌,那么這個國家就很難在世界舞臺上站有一席之地。外資收購不能說全是壞事,但隨著中國的這些產業領軍者紛紛被外資所“蠶食”,若干年后,中國的行業再無產業領軍者,我們沒有了民族品牌,我們的很多行業將有可能淪為外資大鱷的加工廠,中國產業發展的前景在哪里,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又在哪里?這不是危言聳聽,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正在一步一步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是我們的國企改制者沒有這種擔憂呢,還是我在杞人憂天?事實證明,是有人在以種種理由忽視民族品牌的存在。一是,國有資產不僅存在低估低賣,而且有的國企根本就沒有把民族品牌的無形資產計為國有資產,民族品牌的無形資產被人為地搭售出去了。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私利而改制、為政績而改制,把國企就像包袱一樣一賣了之,至于人家是不是有來吃掉我們民族品牌的野心,根本不在考慮范圍,“不惜一切代價把外資留下來”,就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把國企賣出去。三是,國企改革本是為了讓國企走出困境,而大多地方政府對困難的企業故意忽視,卻急著“靚女先嫁”,把賺錢的機會先給外資,而且是一路“綠燈”一路優惠,以至改革越走越難,在有些地方困難國企無人過問。 西方輿論普遍把凱雷與徐工的交易看成“凱雷的勝利”,我較真地問一句:凱雷與徐工的交易,是不是徐工也勝利了?如果徐工沒有勝利,那這次并購只是凱雷的單贏,這樣的改革是不是存在問題呢?國企改革不是為了大賣國企,不是為了消滅民族品牌,不是為了屈服于國際資本的意志,如果只是為賣而改革,只做賠本的生意,是不是要讓老外在大賺一筆后還要來一句“這幫傻冒”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