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是庸人自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07:55 中國證券報 | |||||||||
劉福垣 目前人們發現有11個行業產能過剩,已經采取打壓措施。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方式都是傳統計劃思維的一種條件反射,將再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溫家寶總理早就說過,多小的數乘以13億,都是個大數;多大的數,除以13億都是個小數。所謂產能過剩是一個偽命題,中國只有結構矛盾,沒有總量矛盾,沒有資格討論產能過剩問題。每當我們遇到
只有短缺沒有剩余 我國當前處于兩種生產方式的矛盾、二元社會結構的矛盾即國民經濟主要矛盾三七開階段,生活在農村的9億人口至少80%需要進入城市就業和居住,才能改造小農生產方式,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要實現城鄉在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上的一體化,需要在50年的時期內,每年至少轉移2000萬農村人口。同他們在城里解決吃、住、用、行、教育、醫療的需求相比,那些所謂產能過剩的11個行業的產能不是過剩的問題,而是嚴重短缺,需要大量進口資源,否則就必須大量出口勞動力。在城市就業的所謂農民工,已經達到1.8億左右,而城市為這些當代的產業工人準備住宅了嗎?可以說還沒有動工呢!我們整個民族的絕大多數人都在社會保障(包括醫療)、教育、普通民居短缺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消費水平和我們已經達到的生產水平形成相當大的反差。所以,所謂產能過剩不過是政府短缺的產物,F在我們的各級政府越來越像壟斷集團的老總,他們有能力有資金經營城市、經營GDP、經營官帽,卻沒有心思承擔政府的主要功能提供公共品,反而熱心于公共品的商品化。 拔短板不要砍長板 現在,由于體制的障礙,出現了所謂的產能過剩,市場的反映是相關產品價格下降。這是市場機制這只無形之手在給我們發信號,在自發地調整結構。政府再去打壓這些所謂產能過剩的行業,豈不是使它們雪上加霜?!政府應該做的是,保護已經形成的產能,為充分利用這些產能開辟市場,而不是破壞產能、浪費產能。這些產能的形成是符合我國的發展方向、發展規律的,只是投資者錯誤估計了形勢,對體制性障礙的能量估計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是選擇壓產能,還是發揮積極作用為產能排雷?理智的做法是把產能的事情留給市場,政府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事情,集中精力為市場機制掃除障礙。產能過剩是相對短缺而言的,從解決短缺入手,揚長補短,在當前應該把住宅建設作為突破口。 目前我國的住宅建設是開發商主導的,按照經濟規律必然是為有錢人服務,大多數老百姓買不起、租不起,甚至住不起。為了解決當前的困境,政府投資為中低收入階層和產業工人量身定貨,建造一批他們能租得起的住宅。一戶60平方米左右,造價12萬元,每年解決1000萬戶,需要投資12000億元。660個城市平均每個城市投入18.2億,用15年期的國債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僅此一項舉措,那些所謂過剩的產能恐怕還略顯不足。 三省吾身自我完善 近十年來,我國所謂的宏觀調控的實績,不是政府調控了市場,而是市場調控了政府;不是中央政府調控了地方政府,而是地方政府調控了中央政府。這是一位老同志發出來的感嘆,我很贊同這個判斷。但我認為這不是政府調控的力度不夠,而是調控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有問題。我認為我們的政府應該三省吾身,首先作好自我調控。當前公共品短缺是一切問題的總根源。所謂自我調控就是調整政府的功能結構,把提供公共品的功能放到第一位,放棄審批功能,強化服務功能。只要政府為人民挖掉上述三座大山,我國的發展模式就會從目前的投資拉動和三外拉動轉化為消費拉動和內需拉動。在消費拉動模式下,個別行業投資和產能多了或者少了,政府不必過分擔心,市場機制會把它擺平。物價升,是市場機制在幫我們調結構;物價降,也是市場機制在幫我們調結構。我們必須克服計劃經濟心態,見降就托,見升就壓,這不是庸人自擾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