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聽證應先揭開成本蓋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07:01 中國青年報 | |||||||||
何勇海 成都居民生活用氣正面臨漲價。本月下旬,成都市物價局將為此召開價格順調聽證會。雖然具體聽證方案暫未公布,但根據發改委相關規定,以最大提價幅度每千立方米150元測算,月用氣量30立方米的成都居民將增加支出4.5元左右;而按最小提價幅度每千立方米50元上漲計算,每戶居民每月需多支出氣費1.5元。
對此,許多市民紛紛表示不理解和難以接受,認為天然氣應該是一種公益事業,要為廣大市民群眾服務,不能“風吹草動”,受其他一些因素影響浮動。這也難怪,近年來,水、電、煤、氣、集中供暖等,幾乎所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收費價格幾乎年年看漲;而城市普通居民近幾年的工資卻并未有多少改善,由此給低收入群體及其他普通市民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 其實,公眾不是一味地反對公用企業漲價。現在老百姓為何普遍不認同價格聽證會的作用。一個最重要的癥結在于價格聽證會沒有揭開緊捂著的“成本蓋子”。公用事業收費每次要漲價了,那些壟斷企業或公用事業部門就會拋出一個共同的“撒手锏”———“成本增加,不漲價就會虧損”為提價開路,讓質疑者難以反駁。然而,他們單方面提供的“成本”究竟合理不合理呢?如果其成本清單合理,那么漲價確實是合理的、必要的。可是,如今一些壟斷行業刻意隱藏和放大壟斷對象的成本,已成不言自明的潛規則而蔚然成風。 前不久有人試圖探究大學收費的標準,卻發現是一團亂麻。我想公用事業極有可能存在如此亂象。如此一來,處于“強勢”的公用企業或部門要漲價,處于“弱勢”地位的眾多消費者就只有“干瞪眼”,從而稀里糊涂地消費了;而不懂行的聽證代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發言依據,參加聽證會也就等于舉手表決,價格聽證完全失去意義 因此,作為負有社會管理職能的地方政府,在公用事業漲價中不能做“甩手掌柜”,聽任公用企業或部門市場化運作,致使有些公益事業的公益性蕩然無存。 讓消費者稍稍寬心的是,從今年3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開始施行,凡是需要實行聽證制定價格的商品和服務,都要進行“成本監審”,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在調查、測算、審核經營者成本基礎上核定定價成本,成本不再由“當事人”說了算。(2月9日《重慶晨報》) 當然,“成本監審”要達到維護市場公平,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目的,還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筆者建議,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成本調查監審機構的工作程序也應透明,讓“成本監審”本身受到監審,防止可能出現“尋租”行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