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DI視角看中國改革的困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09:09 中國經濟時報 | |||||||||
■汪曉波 誰在出售中國?誰在購買中國? 這樣的提問方式,總是很容易吸引注意力。盡管關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作為,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華裔經濟學者黃亞生用《出售中國》(“Se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5年以來,中國無論是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還是FDI的數額,都出現了連續數月下滑局面,資源供給不足以及全球引資競爭加劇等都是其中原因。這個現象的出現,跟最近一些年來中國引進FDI一枝獨秀的局面已經有所區別,但是從趨勢上來看,中國的FDI總體是強勁的。 中國的吸引力,讓業界和學界的許多人為此感到自豪,并津津樂道。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份自豪不無理由。聲稱“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成功地規避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改革路徑中的陷阱,在1978年迄今的改革和開放進程中,中國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方面成績顯著,其他的社會事業發展也為世界矚目。而引進FDI數量的巨大,成為判斷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符號之一。 不過,同樣是針對FDI,華裔經濟學者黃亞生卻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去解讀。在他看來,中國大量引進FDI,是因為中國經濟存在某些本質弱點的表現。黃先生更進一步指出,中國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外資依賴癥。黃的結論,似乎與學界對FDI的主流認識產生了矛盾——FDI,在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實質性貢獻的同時,竟何以成為中國經濟體制制度性缺陷的表征?如果仔細分析黃的論證和調查過程,卻又不得不承認其結論的合理性。 在黃亞生的理解里,中國經濟的本質弱點在于,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相對不足,無法為新的商業機會提供資本。國有企業的缺乏效率已是常識,而因為企業的體制性主從秩序和嚴重的市場分割等原因,使得民營企業同樣發育不足。企業體制性主從秩序的形成,既有意識形態原因,也有利益集團的本能反應——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不同原因在不同階段產生效力的程度也不時發生著變化。中國經濟的內在弱點,反給予了FDI最為寬闊的舞臺。許多外國商人在一臉真誠地贊美著中國的時候,很實在地分享著中國經濟成長的好處。 黃亞生并沒有否認FDI對于中國改革和發展的貢獻,他只是強調了因為外資依賴癥而可能付出的成本。有一個問題時下經濟界議論得很熱烈,那就是“以市場換技術”的失敗——這多少緣于外資依賴癥。事實上,壓制民間企業成長的同時,也壓制了外資企業的質量。在一個競爭遠不夠充分的市場里,經濟主體本應有的潛力被遮蔽了。 這不是FDI的錯。但是,在人們理性地審視開放究竟有沒有過度這個極其重要的命題時,也該把視線同時投到改革戰略和改革速度的反思上。在這里,黃亞生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黃的思考,使人們可以更客觀地去看待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問題。 改革需要成本,不改革也需要成本;改革速度過快需要成本,速度過慢也要成本。黃亞生先生的貢獻在于,他從FDI這個別樣的視角,指出了中國改革戰略值得反省之處,正如該書中所寫到的——中國的局部改革,盡管成功地擴大了市場的范圍,卻至今未能夠解決中國經濟中與分配無效率有關的許多問題。正視局部改革的不足,在改革的寬度和深度上進一步著力,是這個轉型中的國家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一些領域改革速度過于緩慢,已經付出了代價,而減少成本的路徑,應當成為決策者必然的選擇。 (《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美 黃亞生 著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定價:38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