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外資的產業斬首計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00:2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上海證券報 鄧聿文 中國引進外資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歷程。隨著外資越來越多地涌入中國,有關外資對中國經濟作用的爭論也激烈了起來。2月8日發表的"2005年非國有經濟報告"認為,在中國產業集中度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外資在進入各重要產業時率先占領其戰略制高點,大面積控制了中國裝備工業的龍頭企業和其他產業的高端領域。因此,報告建議,要謹防
應該承認,外資對實現技術轉移,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一體化進程,以及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特別是在用開放促改革方面,功莫大焉。目前,在國內80多個行業中,對外資開放的行業約為60個。在去年中國約10%的GDP增長中,外資貢獻了3.67個百分點,整個經濟增長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于外資的增量。很難想象,沒有外資,我們今天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但是,外資不是天使。外資來到中國,本性為逐利。因此,外資給中國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未來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假以時日,中國很可能出現"增產而不增收"、"繁榮而不富裕"的后果。事實上,這樣的苗頭已經顯現。 首先,國民總收入并未取得與GDP同樣的快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從1993年起到2003年的11年間,中國國民總收入(GNI)數量年年少于GDP,而且差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這一差額表明,中國國內創造的價值有一部分(每年約1000億元人民幣)流向外國而變成別國國民的財富。 每年1000億財富流向外國投資者的腰包,不過是我們為引資而付出的代價之一。各地在有限的外資面前,形成惡性競爭,一再超出國家政策規定的界限,更大程度地損害了國家利益。首先是稅款的流失。本來稅收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條件,外企得到了不低于國內企業的公共產品,卻提供相對較少的稅收,其差額就是中國引進外資的成本。其次是地價的流失。各地為引資競相壓低土地價格甚至出現"零地價"、"倒貼三通一平"等,也帶來了國家財源的流失。第三是資源和環境的損失。某些外資企業利用中國產業政策的漏洞,向我國轉移高污染對環境有極大破壞性的行業,大量地消耗資源,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 不僅如此,從人力資源來說,外企職工的工資并沒有隨社會進步而進步,勞動者很低的收入和超長的工作時間使他們基本失去了自身發展的可能。我國70%的外資屬于制造業,其中又有70%是密集勞動力類型,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外資都是沖著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來的。由此可見,外資對中國出口的貢獻是以工人低工資和健康損害為代價的,出口的越多,對資源和人力的耗損也就越多。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資企業的出口往往是外國技術、標準、品牌和生產銷售網絡等與中國勞動力相結合的產物,除了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外,體現的都是外國生產要素的競爭力。相反,外資來到中國,把中國的技術和熟練勞動力吸引過去,加劇了外資企業與國有、私營企業的人才競爭,增加國內企業的人才壓力。隨著更多外資研發機構在中國的設立并形成適合于中國市場的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將使其相對于中資企業具有更為明顯的競爭優勢,從而增大國內企業走科技創新發展道路的難度。這對中國的自主研發能力是一種毀滅性沖擊。 最后,為了不制造潛在的競爭者,長久地獲取中國市場的最大利潤,外資必然要從低端產業和市場延伸到高端產業和市場并最終控制中國的經濟。這不是推理,而是很多國家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目前我們很多行業已經出現了原有品牌丟失、跨國公司壟斷或控制全行業的局面。最近幾年,外資又開始成規模地進入裝備制造業等高端產業。一般來說,產業丟失、企業倒閉之后,是很難再重新進入和崛起的。 上述外資的負面作用,有些是我們引資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就是說,只要外資進來,就必然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但有些純粹是由我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從現在起中國不需要引進外資了。正如一些專家所言,由于國外資金成本、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低、規范并透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甚至更寬泛的領域所發揮的最重要作用,是"制度供給",所以今后還要引入外資。但中國畢竟已經成為第三貿易大國和第二吸收外資大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須仔細考慮引資的成本與代價問題,對外資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作一番重新的審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