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偏執的現代化不能解決城市貧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2日 10:02 中國經營報

  作者:秋風

  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其撰寫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用預測數據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現代化中國的美麗前景。

  然而,就在春節前,數十名經濟學家在另一個會議上用扎實的數據向人們展示了一
幅現實圖景:近年來,城市貧困問題并沒有因為經濟高速增長而有所減輕,相反明顯惡化。有專家估計,1995年的城鎮貧困發生率比1988年上升了12%。這一趨勢近年來沒有好轉跡象,2004年,城鎮人口貧困發生率為6%至8%,高于同期農村。顯然,要實現前一個現代化目標,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專家們分析,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鎮新出現的貧困群體主要包括:國有企業改革和調整導致的失業群體;資源枯竭型城市里大量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的城市居民;退休較早、僅依賴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流入城市、成為城市新貧困階層的大量農村人口。

  顯然,城鎮貧困問題惡化與體制改革之不夠周全、社會轉型之不夠協調有關。比如,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沒有優先考慮下崗失業工人的權利和利益,導致其生計沒有著落;與此同時,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又普遍存在著政府甩包袱的思路,財政補貼政策也沒有隨著社會變化而及時調整,導致財政補貼未能覆蓋真正的貧困群體。

  但上述缺失最多只是意味著政府的保障不足,事實上,貧困問題趨于嚴重的最大癥結則在于,被舊體制甩出來的城市人口,或者剛剛進入城鎮的農村人口,無法重新找到工作崗位,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無法通過勞動改善自己的境遇。

  導致上述情形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增長速度與就業崗位供應嚴重失衡。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權力導向、投資驅動型的,各級政府為了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幾乎毫無例外地偏好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看起來比較現代的產業,從而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地超前提升。這些年來,工業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服務業增長速度,即便是在服務業內部,政府眼睛也盯著銀行、

證券、保險、大型超級市場等等行業。這種政策人為地導致了勞動力被機器和資本不合理地排擠,而國民經濟收入的整體分配格局也不合理地向資本——尤其是境外資本——向政府傾斜。這種增長模式導致的結果是,GDP高速增長,但就業崗位的增長卻遠低于此,經濟增長的收益當然難以被普通民眾享受。拔苗助長式的產業升級和好大喜功式的現代化,要為城市貧困問題承擔一部分責任。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高調提出“社會現代化”概念,可謂切中要害。這份報告指出,經濟增長不是現代化的全部,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經濟增長只是手段而已。而手段有好壞之分,今天,如果要通往專家們所描述的那個美麗新世界,就必須在更廣泛的社會視野內尋求好的經濟增長方式。

  這種增長方式應當“以人為本”,應當是民眾福利導向,而不是官員政績導向或GDP導向。有些人士希望用高速度來維持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水平,但事實證明,速度導向的增長方式的就業崗位產出率必然是低下的。需要擺脫對“現代化”的盲目崇拜,放棄以GDP為中心的政府政績考核體系,減少政府權力對經濟結構的扭曲。同時,政府也應當尊重民眾的自由和權利,鼓勵民眾自行創業。

  在此基礎上,合理的社會福利保障才能夠奏效。考慮到大量城鎮貧困人口是由體制轉軌被舊體制甩包袱造成的,是舊體制的遺留問題,因而,應當用原有體制積累的財富彌補其福利支出缺口,為那些被舊體制甩出來的人提供有保障的福利。政府應該嚴肅地考慮,用出售國有資源和國有資產所得及國有企業上交的剩余,補充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4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