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不敢消費并非高儲蓄率的主因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1日 14:2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歐陽覓劍

  近日,周小川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指出,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是居民不敢花錢的重要原因,政府應該加快養老、醫療保障和教育體系改革,使儲蓄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

  很多評論都將儲蓄存款與儲蓄率混淆,認為社保不健全是中國儲蓄率過高的主要原因,得出完善社保體系,降低儲蓄率的結論。實際上,儲蓄率和儲蓄存款確實相互關聯,但它們所指并不相同。不敢花錢可能是儲蓄存款高的重要原因,但不能因此而推出完善社保體系會使儲蓄率降低。

  儲蓄率是與消費率相對,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沒有用于消費的GDP就算為儲蓄,實際上就是投資和凈出口等“產品”,它們并不一定轉化為銀行存款。而儲蓄存款是居民將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存在銀行,是他們持有的“貨幣”,能夠轉化為儲蓄存款的只是GDP中分配給居民的那一部分。對于這兩個概念的聯系與區別,我們可以做一個粗略的解釋。GDP通過分配變成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企業利潤、政府稅收。固定資產折舊和企業利潤基本上都要轉化為投資也就是儲蓄,因此,在分配的過程中,儲蓄的主要組成部分已形成,儲蓄率大致上確定下來。之后,分配到居民手里的那部分(勞動者報酬是其主要組成部分),有一些可能轉化為儲蓄存款。也就是說,居民消費或儲蓄的意愿,對儲蓄率不能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因為扣除生活必須的花費之后,他們手中余留的錢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不可能改變GDP中儲蓄和消費分配的格局。

  2005年中國GDP是18萬億元,46%用于儲蓄就是8.28萬億。2005年底儲蓄存款余額為14萬億,相比上年底增加2萬億。2萬億是很大的數額,但對于當年中國8.28億的儲蓄來說,它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即使居民敢于消費,當年的收入都不存入銀行,那中國GDP用于儲蓄的那部分仍然會高達6萬多億。

  高儲蓄率的決定性因素是固定資產折舊和企業利潤占GDP的比例太高,而居民收入偏低。在中國的GDP中,固定資產折舊大致要占15%以上,企業利潤為20%左右,遠高于發達國家;而勞動者報酬的比例要低于50%,比發達國家低好幾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儲蓄率過高的主因是居民分得的收入太少,導致他們消費能力不足。2005年新增儲蓄存款2萬億,但平均到人,就只有1500多元,這樣來看,就不會認為中國人有錢不敢花,他們實際是沒什么余錢可花。

  完善社保體系不一定就能刺激消費。社保體系的建設需要錢,如果由居民出這筆錢,那他們可支配的收入會減少,依然沒有能力增加消費;如果由政府或企業來出這筆錢,那就涉及到GDP的分配。

  說到底,降低儲蓄率要從GDP的分配著手,完善社保體系能否促進消費,取決于GDP分配的格局是否改變。如果能使固定資產折舊和企業利潤的比例減少,儲蓄率就會隨之下降。但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呢?固定資產折舊和企業利潤比例高,一是因為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還很不完善,需要大量投資;二是因為基礎設施不完善再加上勞動力效率比較低,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資本要求較高分成以保證利潤率,壓低了勞動者報酬。

  固定資產折舊和企業利潤所占的比例能不能減少,就取決于這兩種狀況是否改變。如果脫離這個前提,急于求成地通過減少儲蓄存款以降低儲蓄率,促使居民動用14萬億儲蓄存款,那結果可能只是刺激通貨膨脹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