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教育致貧部門共識不能落后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9日 10:43 現代快報

  零點調查發布了《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結果顯示:教育花費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2月7日《中國青年報》)

  調查算是新聞,但結果根本不能算是新聞。近些年來,在科教興國、教育脫貧、治貧先治愚等旗幟下,不少家庭卻幾乎變成了賭桌前忐忑不安的賭徒:送孩子上學仿佛成了一場押上全部家當的賭博,贏了或許“脫貧”,輸了注定雪上加霜。而在這場盛大的賭局中,失
敗者似乎比勝利者更多,教育的致貧功能好像比脫貧功能還強。

  關于“教育致貧”,民間存在著廣泛的共識:現象是客觀存在且形勢嚴峻的,原因是教育收費超出了普通百姓特別是廣大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關鍵的解決之道是政府承擔更多的責任、實現教育公共屬性的回歸。圍繞“教育致貧”問題的討論、研究更是一年多過一年,來自于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然而,政府主管部門則有另一種聲音。張保慶無疑是目前公認最能說真話的官員之一,但即使是他也從未在“教育致貧”問題上與公眾達成過一致。在教育部2005年第11次新聞發布會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談到了“教育致貧”,他說:“這句話有一點道理……家里一下供四五個大學生,當然會窮了……讓孩子都上大學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要量力……中國的國情就是如此。不能把這樣的事歸結為國家和政府的過錯,更不能隨便說成是上學致貧。”在他看來,“教育致貧”只存在于大學教育領域,源于供養孩子過多,并非由于政府公共管理存在錯漏———這顯然與民間共識不同。由此可見,對于“教育致貧”問題,教育主管部門的認識與民間共識明顯存在差異。

  民間共識早早形成,而部門共識卻姍姍來遲。民間共識與部門共識之間有時差,這幾乎成為一個定律,而并非“教育致貧”的專利。比如,

國家發改委近日表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大且分配差距相當程度上是不合理的;事實上,這個論斷早就是民間廣泛認同的共識,并無新鮮之處。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問題上,部門共識總算趕上來了;而在“教育致貧”問題上,與民間共識一致的部門共識還遙遙未見。

  民間依據親身感受,痛了就要喊痛,爽了就要叫爽;但主管部門就復雜得多,信息管道上存在無數個“把關人”,決策體系內交織著無數條利益鏈。因此,對于同一個問題,共識上難免出現時差。只不過,由于政府還擔當著解決問題的責任,認識上的時差必然導致措施上的遲滯。在等待部門共識到來的漫長過程中,公眾將承擔巨大的成本。

  人們尋找過許多縮小時差的方法,民主決策或許是最好的辦法。政府主管部門能否實現與民意的無縫對接和良好互動,決定著時差的幅度。如果目前的“時差”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公眾將無法擺脫“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痛楚的長期煎熬。

  【視點縱深】

  公共產品為什么不足

  教育被認為是國家應該提供的基本公共產品,它之所以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是因為目前政府沒有提供充足的基本公共產品,只能依靠公民自己去購買。

  那么,為什么我國的公共產品不足?一個解釋是目前我們國家還不富,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錢,這種說法似是而非。雖然我們還不是發達國家,但比起改革前來卻要富裕得多,為什么那時教育和醫療沒有成為沉重負擔?如果說政府確實囊中羞澀,為什么全國每年公車消費就高達3000億元,比教育和醫療經費加起來還多?

  公共產品提供不足,歸根到底還是缺乏對行政權力的問責機制。過去我們的政府是全能政府,掌握著幾乎全部的社會資源。不受制約的行政權力,必然導致社會資源分配向政府部門自身傾斜。

  由于缺乏對行政權力的問責機制,中國財政支出最易膨脹的項目是公務支出和直接投資經濟建設,社保、教育、醫療等事關公民切身利益的項目,卻成為最薄弱的部分。僅僅呼吁國家加大對教育、醫療的投入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對行政權的問責機制。只有在建立起真正的問責制之后,才能把政府打造成責任政府,唯有責任政府,才會有動力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馬國川 北京職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2,2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