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民工問題要有新視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11:31 南方日報 | |||||||||
關鍵在于使我們整個社會管理的改革進程盡快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解決農民工問題要有新視角 諶新民
農民工已生成三代并各具特點 到2005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已超過1.5億人,分析農民工出現的歷史,我們發現大致形成了三代農民工:第一代是1960年代出生的,他們25歲前基本在農村度過,文化程度不高但吃苦耐勞,對工作的要求和工資的要求也不高,由于掌握了熟練的務農技能,遇到市場變化較易再回到農村務農且安于重操舊業。 第二代是1970年代出生的,他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對農活的掌握程度稍遜于上一代民工。他們的家庭一般處于兩地分居狀態,為了子女的教育和生活,對經濟收入的追求也較迫切,常游離在城市和農村之間。 第三代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這一代人文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維權意識比前兩代農民工高,對工作和收入的期望值也最高。但由于直接從學校到社會,多數人缺乏務農經驗,向城市流動具有單向性,返鄉務農的幾率較低。他們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城市居民同等水平,決定著他們的工作和工資狀況往往比期望的要差。 農民工雖然來自廣大農村,但其流動軌跡還是集中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由農村流向城鎮,二是由經濟落后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三是由內陸地區流向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在2004年以前又以集中流向廣東等沿海省、市為顯著特征。近來,由于民工短缺現象出現,民工流向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以第三代農民工為主體由主要流向廣東等沿海省、市轉為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等地區并存,二是隨著內地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第二代農民工就近轉移到城鎮的增多,三是在利農政策鼓勵下,第一代農民工返鄉務農的比重增加。 用創新思維進行系統改革 農民工的艱難處境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總體而言,對農民工政策的每一次松動或社會對他們的關注,都是農民工與現行社會管理體制博弈的結果。近年來,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和農民工之間逐步達成了一些共識。但在解決農民工問題上,還應該具有新的視角。 要用創新的思維進行系統的改革,關鍵在于使我們整個社會管理的改革進程盡快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雖然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只要對束縛農民工的體制,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培訓、就業住房制度等逐步改革,就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 重視民工不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要求的危害 要繼續控制勞動力供給數量,提高勞動力素質。就目前而言,雖然出現局部地區和暫時的“民工荒和技工荒”,但我國正處在青壯年勞動力大幅增長的時期,且就業欲望相當強烈,勞動力尤其是普通勞動者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供給過剩的局面并不能根本改觀。我們要重視的是防止民工不能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要求,在產業結構升級條件下普工過剩和技工短缺并存對經濟社會發展可能造成的損害。 逐步改革社會管理方式,使農民工徹底轉化為產業工人 要努力增加勞動力需求數量,改善需求結構。農民工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發展經濟,擴大對勞動力需求來解決。我們倡導農民工流向多元化,改變勞動力流向過分集中的格局;倡導農民工就近流向城鎮就業,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擴大本地消化農民工的能力;倡導通過提升技能,變被動為主動適應產業結構升級而調整就業結構;倡導逐步實施社會管理方式改變,改變農民工難以徹底轉化為產業工人的局面。 致力建立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長效機制 要從宏觀上理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思路,從微觀上做實做細。堅持運用市場機制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思路,堅持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調控為主導,用人單位為主體,市場中介為補充的基本機制,著力提高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效率,致力建立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長效機制。同時著力從每件關系農民工的小事和小改革措施做起,逐步形成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整體理念。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