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美國軍費開支比起其醫療開支來是小巫見大巫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7日 09:59 東方早報

  文 梅俊杰

  日前吳琦幸先生在《東方早報》刊文談了“美國醫療制度的不足之處”(早報2006年1月13日),相信他說的都是事實。然而,是事實也還要看其是否具有代表性。前階段國內反思醫療改革時,本來就對美國的醫療體制沒有作出足夠客觀的了解,以致主流觀點都以為,“美國模式”就是“市場化”;醫療體系的“效率低下”和“公平性差”是“美國病”。而
吳先生的文章恐怕會強化這種偏見。美國的醫療體系到底怎么樣?這里圍繞政府的支持和干預作用,介紹幾個概括性的事實。

  首先,美國政府對醫療部門的經費投入不管在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重上都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所以說美國的軍費開支比起其醫療開支來都是小巫見大巫,絕對是事實。以2003年為例,美國當年的國民醫療總開支高達1679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3%。而在醫療總開支中,公共部門的投入,即由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經費,占到46%。假如把美國各級政府為醫療保障提供的稅收減免也考慮進去,則公共投入所占的比重會超過60%。

  由此可見,美國的醫療保障模式并非政府“甩包袱”式的那樣“市場化”。當然,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醫療市場化程度的確要高些。但不可忘記,作出這種判斷的參照系是其他發達國家幾乎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體制。事實上,美國較高程度的市場化也并非意味著在公共開支之外就主要由國民個人直接地“自掏腰包”。仍以2003年為例,在當年占到總醫療開支46%的公共投入之外,另有36%是由私有保險部門投入的。真正由國民個人直接“自掏腰包”支付的費用在總開支中只占16%。

  其次,美國雖然政府投入了巨大的醫療開支,但并無一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2003年,美國受保障國民占總人口的比例為85%左右,未受保障國民占15%左右。2004年的情況基本持平。絕大部分國民所享有的醫療保障由公共健康保險和私有健康保險兩大部分組成。私有健康保險由所在工作單位或工會提供,或者由個人向私有公司購買。政府的健康保險則包括聯邦層面的“醫療保健”、“醫療救助”、“軍人醫保”、“兒童保健”計劃,以及各州層面的各種健康計劃。美國醫療體系的較高市場化程度體現于,大多數美國人的醫保是通過私有部門獲得的。例如,2003年,以工作單位為基礎的健康保險覆蓋了60.4%的總人口。然而,美國政府提供的健康保險仍覆蓋了26.6%。尤其重要的是,政府的醫保計劃主要保障的是弱勢群體,從而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

  在支持弱勢群體的醫保計劃中,“醫療保健”(Medicare)是專為65歲以上的人群,也為患有長期疾病的部分65歲以下的人群支付醫療費用的一個聯邦計劃。“醫療救助”(Medicaid)是為特定需要支持者提供醫療援助的一項在州層面實施的聯邦計劃,專門支持家有未成年兒童、老年人、盲人及其他殘疾人的經濟困難家庭。這兩個計劃都開始于1965年。1997年,又設立了一個“兒童保健”(SCHIP)計劃,專門支持那些父母尚無資格申請“醫療救助”計劃的低收入家庭兒童。上述這些政府計劃形成了一個基本的醫保安全網。美國政府自1960年代以來在醫療領域采取積極干預政策,重點就放在建設這種醫保安全網上。

  再次,美國社會中還有一些人道的安排,以盡量使未受保障者或者保障不足者得到一定的扶持。美國未享有制度化醫保的15%的人口主要是外國出生尚未成為公民的新移民、拉美裔美國人、非全日制工人等。有鑒于這個漏洞,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稍許彌補醫保安全網漏洞的做法。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有關急診的法規。1986年,美國規定凡參加“醫療保健”計劃的

醫院,必須對急診病人進行基本的醫療檢查,必須對患有急診病癥者給予治療并穩定病情,一般必須在穩定急診病癥后才能讓病人轉院或離開。它在事實上保護了尋求急診醫療服務的任何人,而不僅僅是“醫療保健”計劃的受益者。與此相關,美國1980年代開始實行“超額服務醫院”項目,以報銷醫院為治療無法支付醫療費的病人而發生的費用,這種安排無疑有助于杜絕見死不救的殘忍行為。

  此外,美國從1965年以來便一直在運作并強化“社區保健中心”。凡是在醫療服務的獲得存在經濟、地理、文化等障礙的地區,特別是在那些貧困者、未受保障者、少數族裔人口集中的地區,醫療機構可以申請建立“社區保健中心”或者取得其資格,從而得到政府的經費支持。再如,美國至少有14州擁有慈善性的“社區公益”安排,一些醫療機構有義務為了社區的共同利益,參與免費或優惠性護理,開展社區內外保健活動,提供免費或優惠價格藥品等。其他還包括“印第安保健服務”項目、

艾滋病人“讓·懷特”項目、與軍人及其家屬相關的項目、“國家保健服務隊”等等。

  當然,美國的醫療體系也的確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美國的人均醫療總開支比其他發達國家高出2倍;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享有醫療保障,這些人往往濫用免費的急診服務;人口老齡化和開支原本的快速增長導致政府經費不可持續;統一保障體系的缺乏導致總費用及管理成本上升、公平性受到影響;政府對醫療市場的價格控制不力,醫療費用水平上漲較快;工商企業備感為員工交納的保險負擔沉重;等等。正因如此,從理智務實的角度看,中國內地也許更應學習民眾健康水平比美國更高又與我們文化背景相似的中國香港,以及日本等地的醫療保障經驗。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