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Chindia框定亞洲世紀元年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6日 17:28 新民周刊

  快步進入亞洲世紀的亞洲各國,仍然還在學習如何共享成長和繁榮。

  撰稿/陳統奎

  一如“Asia”亞洲這個名詞是歐洲人在他們的方案中杜撰出來的一樣,如今英語世界又杜撰出了一個新名詞“Chindia”(China與India的合成詞,姑且翻譯為“中國+印度
”),并聲稱:2006年,全球進入亞洲世紀元年!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新年特刊認為,2006年中國、印度將持續帶領全球經濟成長,而且亞洲各國的經濟規模將開始挑戰歐美。20年后,中國經濟的規模將超越美國,而且印度會超越任何歐洲國家,“到時,全球媒體都會大談‘亞洲價值’和‘北京共識’”,《經濟學人2006全球大趨勢》寫道。

  圖景聽來十分美妙,然而環顧亞洲,各國權力板塊移動的競爭、猜疑、嫉妒依然此起彼伏。顯然,快步進入亞洲世紀的亞洲各國,仍然還在學習如何共享成長和繁榮。

  東北亞期待晴空

  中日關系的冬天已經到來,春天似乎還很遙遠。

  日本在歷史問題上變得越來越倔強,由小泉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和教科書問題而掀起一股“歷史翻案風”;中國則呈現出越來越強硬的外交姿態,在各種場合,中國領導人都未與日本首腦見面。

  去年12月中旬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首屆東亞峰會上,鑒于小泉堅持繼續參拜靖國神社,在韓國的堅持下,中國同意取消中日韓三國首腦峰會。然而有趣的是,對于這次峰會被取消,外界忽略了韓國,把焦點只放在中國和日本身上。

  “中國畢竟是一個大國,政治地位,經濟地位不容忽視,而韓國雖然經濟起飛,但是在政治地位上,在國際舞臺上,聲音還是太小了。”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分析說。

  較之于國際舞臺,韓國的聲音在日本多少顯得有點“突兀”了。“不顧一切搶第一的兇猛韓國人,引起鄰近國家的不滿,特別是日本由不安而引起仇韓。”臺灣《天下》雜志分析說。

  韓國不顧一切追趕“世界第一”的沖勁,可以從生物科學家黃禹錫偽造胚胎干細胞研究報告的“黃禹錫風波”看得出來。黃禹錫大膽造假的背后,是韓國政府和國民的一路“鼓勵”。“國民要放下焦急癥,擺脫冒進的成果主義。”韓國《東亞日報》在社論中敦促國民反省。

  “冒進的成果主義”橫行的韓國,已經引起了日本警惕。《嫌韓流》是日本近四五個月來最暢銷的漫畫書。這本漫畫書不僅指控韓國在2002年世界杯中作弊,還信誓旦旦地說,韓國有今天的成就,是由于日本的殖民統治。除此之外,更用“整容大國”、“侵略日本國土──竹島”等刻板印象,讓日本年輕人對韓國形成負面觀感。這本漫畫書一出版,就躥升日本網絡書店暢銷書第一名,連日本出版商都對日本年輕人的“仇韓”情緒感到驚訝。

  而根據日本的《讀賣新聞》和美國的蓋洛普咨詢公司最近的一項調查,72%的受訪日本民眾表示不信任中國。去年底日本內閣府發表的“有關外交的輿論調查”顯示,日本國民對中國表示不具有親近感的高達63.4%,創1978年開始這項調查的最高紀錄。

  這兩個相近的數字告訴我們一個嚴肅的現實,“仇中”在今日之日本市場不小。臺灣旅日40多年的拓殖大學客座教授、激烈的親日派黃文雄所著的《中國入門:麻煩鄰人的研究》是近期日本的另一本暢銷漫畫書,一出版也狂賣18萬本。書中,中國被惡意描寫成“貪婪的人吃人國度”,以及“中國是疾病的源頭”、“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杜撰出來的”等明顯“仇中”內容。

  臺灣《天下》雜志用了“種族歧視”這個敏感的字眼來形容東北亞三國間的國民情緒。究其深層背景,則是韓國和中國的快速崛起,在日本引起的不安情緒。顯然,中國已經意識到了日本的這種心理。去年歲末,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了第一份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正式去掉“和平崛起”這個相對比較刺激的提法,正式提出“和平發展”訴求的“兩和”策略——對內和諧與對外和平。

  “我們很想知道,中國人民究竟想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又將在21世紀的國際事務中扮演什么角色?”這是去年英女王在歡迎胡錦濤到訪的致詞中提出的一個問題。這份白皮書正是中國的回答,即中國不走大國的對外擴張或者對外掠奪的道路,第一次闡述了當代中國人怎么樣跟世界和諧相處。

  遺憾的是,日本并沒有理會中國釋放的善意,在中國發表白皮書重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后,日本外相麻生太郎高彈中國威脅論,明顯表現出對華的不信任。看來,日本已經把未來10年到15年視為抑制中國、爭取東亞主導權的戰略機遇期,認為中國強大起來后日本就會被邊緣化,因此處在優越感崩潰的焦躁感之中。

  值得關注的是,1月11日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日本政府開始對《周邊事態法》進行修改,臺灣海峽及日本周邊地區發生戰爭將被視為“日本有事”,在“日本有事”時美軍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優先使用日本國內的機場和港灣。日本在2005年以來“日美安保”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筆者回想起,去年11月底的韓國釜山APEC會議,韓國提出了建立連接“韓國—東盟—中國—印度”經濟聯盟的構想,這是一個有30億人口的新經濟聯盟。明眼人一眼便瞧出,日本將被排除在這個新經濟聯盟之外。在日本“聯美抗中”的背景下,中韓很有可能聯手抑制日本的一意孤行,在首屆東亞峰會上因為韓國的堅持而取消的中日韓三國峰會證實了這種可能性。

  如是而行,2006年中日、韓日關系將充滿不確定性。

  印度崛起的變數

  “難道韓國要跟在中國和印度之后?”1月4日,韓國《東亞日報》發表社論如此質問政府和國民,“占世界人口37%的中國和印度正在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不久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一下屬機構在一份名為“勾畫全球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如同20世紀被稱為‘美國世紀’一樣,21世紀的亞洲在中國和印度的帶領下,將進入繁盛期。”

  在日本,中國和韓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恨韓”“仇中”等不安情緒。而在韓國,面對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發展已經憂慮纏身。一個被人稱作“世界工廠”的中國已經讓韓國感到壓力重重了,如今“印度因素”更是讓韓國不敢掉以輕心。

  2005年印度取得了超過7%的高增長。據高盛公司的最新報告,到2025年,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德國;到2035年,將超過日本。到2050年,印度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現在的2%左右增長到近16%。

  最近兩年,原先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印度人才開始陸續返回祖國。從1991年開始實施開放政策的印度已成長為世界信息技術中心。目前這一領域貢獻的產值已經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4%,其產業收入的年增長率高達38%,分析人士預測其銷售收入在2008年將達到700億美元。

  有一種說法:如果中國被稱為世界加工廠的話,那么印度就可以被叫做全球的辦公室。

  較之印度,近3年來,韓國經濟增長率只有3%-4%,對比中國和印度,韓國人認為韓國經濟發展陷入了“停滯和混亂之中”。

  韓國人自稱為“斗士國家”,韓國人的臉上總是洋溢著自信與企圖心。韓國在去年的釜山APEC會議上提出“亞洲通商軸心國之夢”,即建立“韓國—東盟—中國—印度”經濟聯盟的構想并不是偶然的。“東亞國家紛紛把韓國作為自己的自由貿易合作伙伴,韓國面臨成為東亞通商舞臺重心的好機會。”釜山APEC會議期間韓國外交通商部地區交涉科科長金榮武喜形于色。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韓國政府不得不居尊伸手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援600億美元,雖然在短短六七年間年內,韓國浴火重生、所向披靡,創造了高速度貿易成長,成為各國欽羨的典范。但是悲情往事終究讓韓國這個曾經傷痕累累的國家在2006年伊始喊出了——“在競爭上失敗和在增長上落后只會走向落伍和滅亡。”

  亞洲經歷著迅速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生態變遷,韓國對印度的擔憂非止于經濟領域,“印度因素”已經參與到東亞政經大格局的整合進程中。其標志是,印度參加了首屆東亞峰會,一般認為,最初的與會者可能會構成未來東亞共同體的核心。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吉隆坡參加東亞峰會時對記者說,希望這次峰會“道出‘東亞’區域的‘合作’架構遠景藍圖”,印度期望參與東亞整合的心思溢于言表。

  冷戰時代,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分別按照各自不同的軌道行進和發展,印度從南亞“遠道而來”,著實打破了這種局面。雖然斷定印度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時尚早,但是印度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的“攪和”,對于一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發音不高的韓國來說的確并不輕松,特別是東亞主導權已經讓位給東盟,韓國被邊緣化的趨勢更明顯了。

  值得一提的是,1月1日起生效的南亞自由貿易區南盟又給印度經濟插上了翅膀。此外,南盟接納了中國和日本成為觀察員,而韓國卻沒有獲得這張入場券,多少刺激了韓國。韓國對印度的拉攏一時輸給了中國和日本。

  韓國人擁有著發憤圖強的民族豪情壯志,這股民族豪情壯志曾經創造了“漢江奇跡”,也使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浴火重生,但是當這股民族豪情壯志對游戲規則不滿和說“不”的時候,也是一股巨大的沖擊波,在示威抗議中,韓國人是少見的勇猛。

  去年年底香港召開的世貿組織(WTO)談判會議,韓國農民為主的示威隊伍,用竹竿、石塊武力攻擊港警,造成107人受傷住院。這一事件讓人看到,韓國人已經表現出對由發達國家、強國們制定出的種種游戲規則的不滿情緒,以及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不惜代價的姿態。

  毋庸置疑,“世界工廠”中國和“世界辦公室”印度的迅速崛起,將會越來越深入地調整亞洲格局。“在中國和印度崛起的契機下,整個亞洲的秩序結構已經開始動搖。”1月9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文章指出。

  按照歐洲人的讀解,2006年亞洲將逐漸進入引領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新紀元。但是,因競爭而帶來的情緒、各國發展不平衡引起的仇恨,這些都是對“和諧世界”的重要隱患和威脅,期待各國拿出更成熟、理性的態度來解決紛爭;期盼區域國家求同存異,摒棄歧見,拋開一國一己私利,使東亞地區朝著實質整合的方向邁進。

  去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上,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家巴巴拉·懷特森·安達雅曾提醒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亞洲學生居住于其他亞洲國家中,但他們對這些亞洲國家的了解往往還不如對美國和歐洲的了解呢。”

  巴巴拉認為,要成就“亞洲的未來”,亞洲學人應該教育出一代具有“全球感知”的新人,即“亞洲的未來”建立在亞洲各國之間互相充分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之上,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亞洲感知”。亞洲各國需要理智而寬容地對待各國的發展速度,通過更加細致具體的外交努力來避免國與國之間陷入“安全困境”。

  “在這個人力、財力和物力上相差略顯懸殊的地區(亞洲)內,各個國家正在硬著頭皮地融合和接近。”日本《讀賣新聞》評論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21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