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努力賺快錢皆因政府過于強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5日 20:54 《時代信報》 | |||||||||
胡斯然/文 能否獲得政府的重視,是當今中國民營企業生存得好壞與否的關鍵,至少,在他們自己看來是這樣。 根據本報記者的調查,過去十年中,至少有300家至500家重慶鞋企跑到了成都落戶,
而重慶企業的遷徙,不僅發生在省市之間,在本市的區縣之間也屢見不鮮,比如璧山和銅梁。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不僅是鞋企發生的故事,對于許多其它行業的民營企業來說,類似的事情也在不斷涌現。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招商政策上的傾斜力度不一,地價不一,換言之,就是各個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一。 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某個地方的企業不惜舉家搬遷,就為了順應另外一個地方政府的盛情邀請,為了獲得在當地的特殊身份和廉價的土地,或者低廉的稅收。但往往當投資了一大半時,也許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又得重新做安排和規劃調整。 這就是在強勢政府的主導下,企業界普遍存在賺“快錢”的心理在左右其行動。這樣的狀況不僅令中國企業短期行為頻頻發生,最終也令中國私營部門發展緩慢,知識產權創新匱乏。 可以想見,當政府有著隨意處置權,企業就自然將心思放到怎么處理和強勢政府的關系上來。同官員的關系處理好了,就能創造短期優勢,就能賺更多錢。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私營企業直接或間接依靠政府權力來獲利。至于長期規劃,私營企業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它要擔心現有的市場規則是否因為官員的隨意性得到更改。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開始更多關注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十五”規劃提出,要改善經濟增長質量。但“十五”期間在這方面并沒有取得多大成效,接下來的“十一五”規劃很自然要強調這個問題。 但令人擔心的是,“十一五”規劃可能仍然不能解決關鍵問題——政府相對于市場的強勢。 中國少有跨國企業,更少有世界級公司,就因為沒有成長于市場競爭中。政府應該接受這個邏輯,那就是大公司只能脫胎于有著固定游戲規則的競爭性市場,而不是由政府來挑選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