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途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5日 07:31 第一財經日報 | |||||||||
自從去年底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部分產能過剩行業調整”后,1月24日,國家發改委舉行的經濟運行發布會再次表示,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將通過加強對相關行業價格、投資等情況的監測,公開披露信息,及時預警。 產能過剩即生產能力過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正常現象,表現為企業庫存增加、物價水平下降、企業投資減少。然而,在行業供給普遍過剩狀況下,企業仍然不斷投資進入
生產能力實際上是一個可變量,這種變動性的幅度,與生產要素投入中的固定資本所占的比重有關。產能過剩對于重工業行業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行業而言影響相對較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消費品領域普遍出現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但并沒有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的一個原因;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競爭激烈、成本不斷下降和技術水平不斷上升的喜人局面。 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產能過剩主要存在兩個特征:一是多數出現在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領域,如鋼鐵、電力、石化、汽車、建筑材料等國民經濟領域,與新一輪的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周期存在密切關系;二是政府投資或政府主導下的投資占有相當比重。可見,計劃同樣不能避免生產過剩,特別是當政府決策和政府參與的投資與市場需求發生錯位時,同樣會發生計劃不能控制的生產能力過剩問題。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國重化工業領域如此嚴重的生產過剩?有市場競爭的原因,有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也有政府控制生產要素價格直接參與或控制工業投資活動導致的工業過度配置資源的原因。問題在于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為什么還有眾多投資企業“飛蛾撲火”、奮不顧身投身其中,而政府迫于形勢不斷限制過剩行業項目的審批? 我們認為,有三個因素是決定性的:第一是著眼于“中國因素”帶來的低制造成本,主要體現在低勞動力成本、超低地價的土地供給、對勞動安全和環境保護管理職能的缺失,以及遠低于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匯率,決定了只要是在中國土地上生產的產品,不管其技術含量和品牌如何,由于其折算成外幣的超低價格,必將會獲得世界市場;第二個因素是大量國有企業的壟斷性存在,由于其核心競爭力的嚴重缺失,為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進入該行業競爭國有企業注入了強有力的信心,而一些國有企業不負責任的投資沖動以及較少受到政策限制的體制環境注定會不斷擴大產能;第三個因素是投資體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參與產業投資的強烈沖動,主要是因為各級政府目前收入主要還是來自增值稅、營業稅等,這些稅收意味著只要上投資項目,尤其是搞工業項目,只要企業開工投產,不管有沒有贏利,按生產規模,都要向地方繳納增值稅和營業稅,因此各地政府會熱衷“攤大餅”、上項目。 從理論上說,解決方法有二,一是“消腫”,二是擴大終端的消費需求,雙管齊下必然有效。從“消腫”方面看,應采取多方面措施消除過剩生產能力,包括設備淘汰和企業退出兩種方式,需要通過確定公平的技術標準、完善的產權市場以及規范企業的兼并、破產機制給予保證。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要打破種種投資禁區,向民間充分開放投資機會。當前要特別打破限制民營企業以并購方式進入汽車、鋼鐵、電力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各種政策禁區。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市場驅動而非政府驅動的健康經濟增長,形形色色的消費需求才可以自然獲得滿足和提升。 擴大需求的根本措施,實際上要求我們進行社會保障、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的體制改革,以降低居民的“謹慎型”儲蓄,刺激消費;同時,金融、稅收體制及匯率形成機制等多方面改革的推進,既可以消除體制上的不利因素,也有利于刺激居民的消費。此外,在多元投資主體的條件下,政府有必要致力于建立一個高效的、公平的、可以預見的宏觀投資調控體系。這種宏觀調控應當摒棄政府直接控制項目投資的做法,而將主要精力用于符合市場效率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上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