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氣漲價 不要怪物價部門無能為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3日 11:14 南方都市報 | |||||||||
經濟人之袁幼鳴專欄 近期,全國十多個省市石油液化氣價格漲至每瓶(15公斤)100元以上,百姓怨聲載道。上周,國家發改委又一次發價格管理通知,強調“春節將至”,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各地物價部門控制液化氣價格。
事實上,地方政府“有苦難言”且作為空間有限。財力較充裕的地區可以向在冊低收入群體發放一定數量補貼,真要有效管住液化氣價格,地方政府惟有回到“計劃經濟”:出面向兩大石油集團下屬氣廠收購液化氣,以控制目標價格配給居民——其間的差價和辦事成本由地方財政“埋單”。這無疑是地方政府做不到的。 物價部門有作為的空間,是依法遏制液化氣批發和零售環節的哄抬價格行為。借機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現象的確存在,因為銷售商們,主要是大批發商身處石油產品產業鏈,獲得信息比消費者充分,看到了液化氣價格上漲“勢不可擋”。 那么,為什么液化氣漲價“勢不可擋”呢?直接原因是液化氣生產廠提高出廠價并存在進一步提價空間,根本原因在于中石油、中石化兩家國有壟斷石油企業供給液化氣廠的國產原油價格已基本與國際油價接軌,這導致了液化氣生產廠(絕大多數屬于中石油、中石化集團)這個環節虧損。過去實行較為嚴格的國家發改委定價制度,現在試圖建立市場化定價體系的“資源價格改革”政策開始出臺,液化氣生產廠要扭虧為盈,自然就要提高液化氣出廠價。 既然國內原油價格已與國際接軌,又要搞制成品市場化定價,可以說,不僅地方政府管不住石油制品價格上漲,連國家發改委也管不住。 液化氣價格翻了一番,2005年年內成品油價格歷經5次上調,一些地區近期又鬧油荒,消費者付出了巨大代價。好處卻被石油巨頭得了,中石油近期公布2005年業績:全年實現收入6720億元、利潤總額175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8%和36.3%。年前獲得中央財政100億元補貼的中石化集團,其上市公司部分利潤增長更驚人,高達42%。石油巨頭負責人解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漲,而國內原油價格基本與國際接軌,是獲利的主要原因。 須知國內下游企業的原油來源分為進口和國產兩部分。國產原油每噸支付資源稅8至30元人民幣,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開采成本為每桶20至30美元,在2005年國際油價高位運行背景下,不及國際原油價格的一半。近年國內原油自給率一直未低于50%,如今按進口原油價格賣國產原油,等于將憲法規定屬于全國人民的石油資源價值收入囊中,不僅如此,把利潤截留在油田,從石油產業鏈最上游形成“倒逼”機制,最終壓力作用于市場,勢必迫使石油制品漲價。資源稅未實質性開征,原油價格卻已與國際接軌。國有石油企業獨享本該屬于全體國民的資源價值且“自收自支”,說它們形同“國稅二局”,也無過分之處。 對于主要資源,世界各國與地區是普遍征收資源稅并納入國民收入分配的。美國阿拉斯加州更是設立專門機構,經營石油資源收入并為每個公民(包括兒童)專設賬戶,每年直接分紅到人。在一定程度上,過去國內相對低的物價“抵扣”了未開征的資源稅;現在,既然要讓資源價格與國際價格接軌,無疑應該征收資源稅并將其返還百姓,而不能任其轉化為國有壟斷企業的利潤。 改革開放至今,在已經形成的社會共識之下,再言說國有壟斷企業的利益等同國民福利是滑稽可笑的。石油巨頭解釋2005年利潤劇增的意義為:有利于保持國內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2005年進行了一系列國際并購。不難理解,即使國有石油企業在境外開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并購活動,資金籌措也必須走正道。如果石油企業真需要錢,一個來路顯而易見——目前為數不少中央企業主業萎縮,為什么不變現它們的資產后注入呢? 統計數據顯示,以流轉稅為主的中國內地稅賦已位居世界前茅。允許國有石油巨頭(包括其海外上市子公司的外資股東)不當占有原油資源價值有違憲法原則,并類似“變相加稅”。地方政府及物價部門事實上對資源價格問題無能為力,或許只能由代表各地區、各界別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在今春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著重議議相關問題。國有石油巨頭享有資源價值的既成事實如不加以糾正,損害百姓合理利益的“跟風現象”可能接二連三,廣大中低收入人群如何負擔得起? (作者系《東方早報》評論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