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國資規劃助推上海國際競爭力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3日 09:49 上海國資

  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市的發展主線就是“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而《專項規劃》的內容自然要服從于這一主線。

  《上海國資》記者 唐志勇

  目前,上海市國資委相關部門正在緊張地就國資系統的“十一五”規劃進行最后的完
善。其中,《上海市“十一五”國有資產調整和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確定了今后5年上海市國資國企的調整基調、繪制了國資國企的發展藍圖,并將為新一輪國資改革提供科學的指導。

  據《上海國資》了解,上海市國資系統“十一五”規劃的內容包括一份《專項規劃》、一份總報告、五個專項課題調研成果和49家企業集團的戰略規劃,總字數高達100余萬字。

  “這是一份務實的規劃”,這是楊建文教授對《專項規劃》的總體評價。

  作為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同時也是上海市國有資產規劃投資委員會常任委員,楊建文參與了對《專項規劃》的評審工作。此外,他還是上海市政府特聘的決策咨詢研究專家,對上海市總體的“十一五”規劃的內容也有詳細的了解。

  “總體印象,上海市國資委的同志對國資、國資委自身的定位比較清晰,在國資規劃當中,用了不同的語句與整個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需要相聯系。它并不是簡單地說要干什么事情,而是服從于整個上海發展的需要。”楊建文評價說。

  據《上海國資》了解,整個上海市“十一五”規劃框架中,除了一個總規劃外,還包含了幾十個專項規劃,國資專項規劃是其中之一。

  在“十一五”期間,上海市的發展主線就是“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而《專項規劃》的內容自然要服從于這一主線。

  從《上海國資》掌握的情況來看,這一《專項規劃》的篇幅超過了40頁,內容紛繁復雜,涉及到國資的各個層面,但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意圖始終貫穿其中。圍繞這一主線,也更容易把握規劃,解讀規劃。

  主線:增強上海國際競爭力

  2005年12月20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馮國勤在 “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八屆八次全會精神,發揮國有企業主力軍作用,推動產業又快又好發展工作會議”上透露:“‘十一五’期間,上海將以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為發展主線”。上海面臨著由區域核心向國際核心的轉變。

  中央對上海定位的建議主要是兩點,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而上海方面最終確定的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一主線,實質上也包括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實際上,關于“十一五”期間上海市的發展主線曾經多次反復,“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這一主線的確定,是反復討論的結果。而此前力倡的“兩個優先”發展(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四個中心”定位(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等內容都被歸結在這一主線之下。

  “提升國際競爭力首先就要發展經濟實力,而國資國企是上海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脊梁,理所當然要在其中發揮主要作用。”馮國勤指出。

  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上海市“十一五”期間國有資產調整和發展也必須緊緊圍繞“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主線。

  同時,馮國勤指出,在這一主線下,上海國資國企的改革發展應該重點把握三個層面的問題: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出去戰略;堅持結構調整,走規模化、集中化之路。

  而這三個堅持也成為了解讀《專項規劃》的三把鑰匙。

  自主創新能力

  對于“十一五”期間的發展,上海市對創新能力的重視前所未有。

  據《上海國資》了解,自從確定了“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發展主線之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又進一步明確了這一主線下應該包括提升上海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兩大內容。

  其中,提升綜合競爭能力是在“十五”期間提出的,“十一五”期間將延續下去;而創新(主要是指科技創新)能力則是新鮮出爐。

  馮國勤指出,上海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主要靠的是發展核心競爭力,下一步將由提升核心競爭力向增強國際競爭力轉變,這一轉變主要靠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這也體現在上海市產業政策的轉變上。上海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認識到,過去以傳統產業支撐上海發展,以高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續。因此,上海提出了“兩個優先”,將產業重點放在以知識和創新并重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上。

  而要增強城市的創新能力,主要就是要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國外,重大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幾乎都是企業所為,企業才是創新的主要載體。例如,在美國,80%的發展研究、60%的應用研究和40%的基礎研究都是在企業進行的;80%以上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集中在企業,72%的研究經費來自于企業。

  正因為如此,提升上海國資國企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了《專項規劃》的主旋律之一。縱觀規劃全文,“創新”兩字也是出現得最為頻繁的字眼。

  《專項規劃》中明確指出,“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是目前上海國資國企發展中存在的最為突出的五個問題之一。其具體表現為:資源資本過于分散,導致科研投入勢單力薄;創新動力機制不健全, 導致經營者和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不高;重點產業集團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大部分企業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等等。

  在此分析基礎上,科技創新戰略成為了“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國資系統大力推進的“五大戰略”之一,并設立了科技創新的具體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國資委清楚地認識到國企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惰性”的復雜成因,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不是靠簡單的行政命令所能推動的,因此在《專項規劃》中用相當大的篇幅來詮釋一種“引逼”企業創新的動力機制。在“塑造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動力機制”章節中,有關創新的內容占據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其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核心業務一樣,成為了對重點產業集團的產權代表進行考評的主要依據。

  此外,為了完善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提出將考核激勵與國資三大管理相融合。把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考核融入對經營者的考核之中,融入國資的戰略管理、預算管理之中,通過規劃實現訂目標、預算事中控流向、考核結果評績效,并與產權代表的獎懲掛鉤。同時,還特別提出了四個單列的創新能力考核指標:產業化轉化能力、R&D投入、品牌創新和發明專利申請。

  《專業規劃》還提出了完善科技創新配套政策的建議。例如,企業新增利潤用于R&D投入的免征所得稅,企業預提科研開發經費可以稅前列支等優惠稅收政策;允許經營者和科研人員以管理和技術入股,對取得突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獎勵股權等。

  據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透露,國資委已經與科委、農委等部門共同出資設立了5000萬元規模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用以對符合“兩個優先”產業發展方向、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產業化成效明顯的科技創新項目領軍人物及科研團隊實施獎勵。

  走出去戰略

  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并購成為了2005年國內經濟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是,對于上海來說,走出去并不僅僅意味著走出國門,上海企業走向全國也屬于走出去的范疇。

  “上海國資國企走出去,不僅要在全國范圍內整合產業以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響品牌,還要以資金技術換資源、換能源,確保上海城市競爭戰略,更要在國際范圍內廣納資金、技術、人才、網絡,為上海城市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馮國勤指出。

  簡而言之,上海國資國企走出去有兩大戰略目標:一是整合產業以提升企業能級;二是獲取關鍵技術和資源,為企業發展服務,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專項規劃》中,走出去戰略也是“十一五”期間要實施的五大戰略之一。同時,還提出要打造“走出去”的服務載體。依托相關企業集團,進一步發揮資源整合和集成能力,擴大資本、產業、地域合作范圍,帶領有條件、有實力的國有大集團“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走出國門,提升上海服務全國的能力和企業集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走出去的時機問題,上海認為,單個企業走出去的條件目前并不是非常成熟,因此提倡的是集團行為,或者以項目來推動。

  例如,規劃提到,鼓勵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通過收購兼并有品牌、有技術、有市場的企業,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和研發中心,形成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項目;引導有競爭優勢的大集團和優勢企業在境外招商引資,在海外募集上市,調動國際資源,支撐大項目的發展。此外,在服務全國的過程中,要積極開發土地、礦產、森林、石油、液化天然氣等原材料、能源等資源類項目,為上海儲備一批戰略資源。

  規模化、集中化之路

  “堅持結構調整,走規模化、集中化之路,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是上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戰略任務。”馮國勤指出。

  要增強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要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某種程度上,企業的資產規模、銷售收入能夠反映其競爭力的強弱。兩個例子可以反映出我國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的差距。

  美國的沃爾瑪一年銷售收入是2000多億美元;百聯集團,可以說是我國的商業巨鱷了,一年的銷售收入才只有2000多億人民幣,相差八倍。

  另外一組數據是,我國工業500強的資產總額還不如美國55家大企業中前三家之和。

  上海方面一直有個遺憾,盡管上海國有資產總額高達7300億元,但卻缺乏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大企業、大品牌。唯一一家曾經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上汽集團,由于市場環境的因素,在2005年的評選中又跌出了榜外。

  因此 ,在《專項規劃》中,重點提出要推動大集團戰略的實施,要集中力量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跨國經營的世界級大企業集團。

  打造大集團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上升一個層面后的問題:國有資產布局的結構調整。

  上海國有資產調整與發展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國資分布太散,戰線太長,國資布局結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據統計,2003年,在99個行業大類中, 50%以上國有資產集中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近10%的國有資產散布在65個行業。

  “下到大餅油條,上到衛星導彈,都有國有資本的存在。”凌寶亨稱。

  同時,在對全市經濟發展整體帶動能力強的關鍵領域,國資集聚度仍然偏低,國資吸納、放大效應沒有充分發揮。

  關于國資布局如何優化這一問題,馮國勤認為,要走規模化、集中化之路。

  在《專項規劃》中,關于國資布局的結構調整,可以概括為“四大”:“大產業”、“大基地”、“大集團”和“大項目”。準確地說,是使國有資本進一步向支撐上海未來經濟發展、關系城市安全、有利于形成產業集聚、資源集約、資產集中、管理集成的“大產業”、“大基地”、“大集團”和“大項目”集中。

  其中,支撐上海未來經濟發展的“大產業”,一般是資本規模大,科技含量高、GDP貢獻大、對全市經濟發展整體帶動能力強、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影響的產業。對這類產業中進入門檻高、社會投資不充分的,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且需要國資重點控制的行業和領域,國有資本要加大集聚和進入力度。在其他領域,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合理收縮國有資本行業分布跨度,提高國有資本的規模集中度。

  此外,上海國資還要結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調整,按照加強“大基地”建設的要求,加快調整國有資產空間布局,發揮國有資本在大基地建設中的支撐和示范作用。

  其中,在工業方面要向開發區、園區、示范基地集中。例如,臨港新城先進制造業示范基地、吳涇清潔能源基地、上海化工區、閔行“光谷”、以南海灣開發為標志的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崇明東灘生態示范基地等等。

  而服務業則向集聚區(帶)集中。上海國資將結合黃浦江、蘇州河兩岸開發,加快商業和服務業企業的布局調整,整合資源,聯合其它資本共同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集聚區、紡織時尚產業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帶。

  至于“大集團”,《專業規劃》指出,大集團應當主業突出,體制機制完善,治理結構健全,管控模式合理,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在保持國資必要控制力和帶動力的前提下,調整國有企業股權結構,以較少的國有資本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形成國資、民資和外資共同打造“大集團”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和態勢。

  根據重要性、穩定性、流動性和控制力等具體情況和要求,原則上,對關系城市社會經濟安全、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行業和領域以及掌控重要資源的企業,國有資本保持獨資或“絕對控股”;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中的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骨干企業,國有資本保持必要的控制力;對市場化程度高、競爭激烈的行業和領域中的企業,要逐步降低國有持股比例;對影響城市生態環境、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和領域中的企業,國有資本加快退出,實施關停并轉。

  “大項目”通常是投資規模大、產業帶動強、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具有較大經濟規模的產業項目或關系城市安全和功能發揮的基礎設施、重要資源和能源開發項目。“十一五”期間,上海國資將引領和帶動社會其他資本共同支撐“大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具體而言,有四大導向:加大對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大項目投入;支撐現代服務業項目建設;建立基礎設施開發、建設項目的滾動循環機制;開拓國內外資源類項目。

  亮點:“兩化”路徑

  “規劃中有一個提法相當不錯,那就是以股權分置改革為契機,推動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同時還要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這實際上將給國有資產的流動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楊建文對于“兩化”路徑的提出予以了高度評價。

  國資固化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理論界和國資系統對國資固化帶來的后果有一共識,那就是會出現“冰棍”現象,缺乏流動性的國有資產會像夏天的冰棍那樣慢慢融化、消失。

  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去流動,關于流動和流失的關系,理論界存在不少爭論。尤其是自2003年“郎顧之爭”后,在流動中的國資流失現象被片面夸大,甚至有人極端地認為流動是造成國資流失的“罪魁禍首”。一時間,眾人側目,國資監管部門承受了極大壓力。

  “賣得比評估價高,說評估可能有貓膩;賣得比評估價低,又有人指責有暗箱操作,導致了國有資產流失。只要是國有資產轉讓,就肯定有說法,左右不討好。”楊建文指出。

  流動中的流失確實存在,但這畢竟是小頭。現實情況是,對大量的國資固化,凝固、封閉不動而造成的國資流失卻視而不見。國資不流動不增值,不流動就沒有生命力,不流動就會死水一潭、坐吃山空。

  而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兩化”路徑的提出,一方面能夠極大地方便國資流動,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國資流失。

  就上海而言,國有資產資本化、資產證券化程度較低,國資流動性仍然不足。據統計,2004年,已完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改制的企業國有資產占經營性國有資產總量的比重61.8%,但上市公司占用的國有資產僅占經營性國有資產總量的13.69%。尤其是,在社會事業領域大量國有資源仍未資本化,導致國有資產凝固化、部門化以及增加資產貶損的風險,影響了國資結構調整的進程。

  為此,《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上海國資的改革目標包括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改造,推動國有資產的證券化進程和建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運作機制。到2010年,30%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到上市公司中,80%左右的市屬行政事業性的企事業集團完成多元化改制。

  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全面推進行政事業性國資改革重組方面,又走在了全國前列。

  按照《專項規劃》的部署,“十一五”期間,上海在實現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委托監管全覆蓋之余,還將以增量國資撬動存量資源,重組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中的國資國企,帶動各種社會資本共同開發產業、培育市場。

  具體的做法是,逐步將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中的盈利性部分并入相應的企業集團;逐步剝離機關事業單位中的盈利性國有資產,將其歸并于相應的國資營運機構;逐步剝離企業單位中的公益性或公共性國有資產,將其歸并于相應的機構。

  “此外,《專項規劃》中除了服從整個上海的發展主線外,也結合了市國資委推進國企改革、調整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強國資監管三大任務的自身定位,并做出了相關部署。”楊建文分析說。

  其具體措施有:健全出資人監管體系,實行分類監管,分類考核;進一步完善任期制、契約化管理、業績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重大決策審議機制;初步建立以市本級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為核心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體系;完善國有資本收益管理制度等等。

  上海國有資本產業調整思路

  重點支撐

  國資重點向汽車、電站設備及大型成套設備、港口機械設備制造業等現代裝備制造業集中;向生物和信息技術等領域集中;向“三港兩網”、橋梁、隧道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關鍵領域集中。

  先導性進入:

  對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國資要適當增加投入,通過先導性進入吸引國際國內多元投資,促進產業升級和行業發展。

  擇機調整

  在商貿、旅游、會展、航運服務等行業,依托優勢企業,整合資源,做強企業,待產業發展成熟,吸引其他資本進入。在水、電、氣、

公共交通等基礎、公益性領域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民資進入。

  對基礎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依托中央企業做強做大。對不適宜國資而更適宜民資發展的行業,國資直接實行多元化改制退出。對劣勢行業、高能耗、高污染等領域,國資加快退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