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由市場換技術到自主創新變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0日 14:18 新浪財經 | |||||||||
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或將影響吸引外資政策 李壽雙/文 一、“何龍爭辯”再爆戰略變遷話題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和全國政協常委、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在2005年的一次論壇上就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話題發生了針鋒相對的辯論。有記者問主持人龍永圖,中國汽車產業是否要致力于開發和發展自主品牌。我認為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勝利,不一定要獨資搞出一個中國自己的品牌才是我們中國汽車工業的勝利。龍永圖的話音一落,何光遠立即站起身,反駁了龍永圖的觀點。他說,龍永圖部長的觀點我不太贊成。他所講的觀點與保護知識產權的潮流是不相符合的。知識產權代表在知識上的控制權,品牌是代表知識產權的。說沒必要搞自己的品牌,這個觀點沒道理。 “何龍爭辯”的輿論導向沒有懸念地偏向了何光遠所主張的自主創新觀點。實際,早在“何龍爭辯”之前,中國已經開始反思吸引對外投資中所長期堅持的“市場換技術”路線。中國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王春法完成《利用外資與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研究》報告發現,高達93.5%的FDI企業明確表示從不參與技術市場活動,樣本中沒有一家企業“在技術市場出售技術”。這種情況說明,外資企業在技術上對國內科研機構保持相對封閉。 換句話說,市場根本換不來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仍主要靠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位置。 二、“十一五”進入戰略轉型期 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的重要論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總書記再次提出“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2005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強調,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 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于10月11日下午在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立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建議》內容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就是“自主創新”,把“自主創新”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科學發展觀六個原則之一,強調: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該《建議》對利用外資定下的調子是: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促進國內產業優化升級。 而在第四部分所陳述的“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戰略則明確指出,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落腳點仍在自主創新上。 三、自主創新戰略下外資如何擺正位置 中共中央提出的制定五年規劃建議,是預示中國未來發展戰略的先聲。從此次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建議》看,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將做重大調整,被信奉了十余年的“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將不再得寵,或者至少不會再繼續占領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被寄于厚望的“自主創新”戰略。這一重大的戰略調整,意味著中國最高決策,眼光開始發生由外到內的轉變,說得嚴重一點,決策層開始放棄對“外人”幻想,改為倚重“自己人”。當然,市場換技術和自主創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兩回事。中央領導人對自主創新的渴望,是就現代化戰略而言的,不是馬上就要擯棄市場換技術。但是,毫無疑問,如此重大的發展戰略轉型,必然會對外商投資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從初級層次看,過去為了換取技術而對外商投資提供的超國民待遇將很有可能取消,聯系爭論中的“內外所得稅合并”政策,預計在近兩三年內,外商投資將由超國民待遇時代過渡到有限制的國民待遇時代。再進一步看,自主創新戰略執行上,有可能出現兩種傾向,第一是提高外商準入標準,由粗放吸引外資向有選擇引資過渡,引入更多的高技術項目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端項目,而舍棄一些常規項目。這與《建議》中提到的“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不謀而合。第二方面,在微觀政策上,有可能由過去的傾向于外資而改為傾向于內資,在不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保護國內企業和產業,促進自主創新,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一緊一寬”的雙重調整,將根本上改變外資企業的政策環境,必然對外商在華投資帶來很大影響。 目前,醞釀出臺的新汽車產業政策,已經可以看出上述變化的端倪。1992年提出的“以市場換技術”戰略——即通過合資來引進技術——在汽車產業失敗得最為徹底。雖然中國汽車產業在奇跡般地高速發展,但中國汽車工業生產的轎車卻是以組裝外國品牌的產品為主。 在中國經濟戰略由“以市場換技術”轉變到“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外資企業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應當是下一步外資企業思考的首要問題之一。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對外商來華投資提出四點建議,對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策略的調整,應當是不錯的參考。一是優化投資方向。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更多地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把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環節、研發機構和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來。二是創新合作方式。積極與中國企業在投資開發、技術研發、資源采購、市場開拓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以盡可能少的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積極開展節能節水節材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節能省地型住宅的開發,擴大冶金、建材、化工、能源等重點行業的節約技術改造。更多地投資于節能降耗的項目,帶來環境友好的先進技術和生產模式。四是注重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參與和支持中國構建和諧社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