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成品油價格需要政府干預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8日 21:07 中國產經新聞

  CIEN評論員 魏穩虎

  一石激起千層浪。1月13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一年凈賺1756億元的消息公布后,引起坊間嘩然。網民筆伐的準星主要瞄向兩個靶心:一是懷疑1756億元與5次漲價的關系;二是痛擊中國石油業的壟斷。網民異口同聲的要求是:放開管制,實行完全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此番爭論再次將一個老話題推向風口浪尖:政府對成品油是繼續“伸手管”還是徹底“
撒手放”?

  值得關注的是,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力挺“與國際接軌”者,還是反對“與國際接軌”者,對成品油“管與放”的態度卻莫名其妙地一致:“政府部門要抽身而退,任由成品油市場充分競爭、自由發展。”與此相反,筆者的態度是,從目前來看,成品油這一特殊商品的價格必須由政府干預,絕對不能在短期內徹底放開。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不妨大膽推斷一下放開成品油價格后產生的后果。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價格以紐約、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場一籃子價格的加權平均值為定價基礎,各大石油公司有上下8%的浮動權。在實際操作中,只有在三地市場價格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政府部門才會調整中準價。由于充分考慮了國內消費者的承受力,所以國內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出現倒掛現象。用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的話說,國內油價目前倒掛每噸仍超過千元,中國石油去年在煉油加工業務環節實際虧損300多億元。這也就是說,如果政府部門“大撒把”的話,倒掛問題肯定會用市場解決,最起碼這300多億元會通過漲價轉嫁給消費者,如果再加上利潤,成品油價格很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天價”。所以,短期內完全放開油價,肯定會使許多消費者“望油興嘆”。

  價格體制改革尤其是1988年價格闖關的實踐證明,任何重大決策必須充分考慮現實的承受力,必須選擇最佳的時間切入點。具體到成品油市場,改革價格形成機制的最佳時機應該選擇在石油供需關系不太緊張的時候,這樣才有利于新舊價格機制的平穩銜接,有利于市場的平穩過渡。有關預測表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內成品油供需緊張狀況不會得到根本緩解?梢哉f,短期市場環境沒有給成品油改革太多的回旋余地,成品油價格改革必須慎而又慎。

  除以上因素外,成品油的商品屬性也要求改革的步子不能邁得過急。一方面,作為戰略性物資,成品油價格關乎國家經濟的穩定、安全、發展。另一方面,“蓬門已識綺羅香”,隨著汽車快速“飛入尋常百姓家”,成品油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剛性需求品。成品油的商品屬性決定了其價格改革“宜穩不宜亂”,完全放開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更進一步說,即便未來成品油形成了市場定價機制,政府的干預同樣必不可少。

  既然大家“聞漲色變”,為什么完全市場化的呼聲還如此之高?筆者想,這與一個時期以來流行的“自由市場主義”理論思潮有關。隨著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唯市場論”的觀點占了上風,市場搖身一變成了解決所有問題的“金鑰匙”。其實,這一觀點是對經濟學理論的斷解和歪曲。從經濟學理論上講,雖然在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配置資源的地位被“看不見的手”取代,但“看不見的手”也有神經錯亂的時候,這就是“市場失靈”。所以,現代經濟學一方面認同企業和家庭在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強調政府必須發揮作用,尤其是對于維系國家經濟安全的商品,政府絕不能撒手不管。

  行文至此,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堅決反對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急躁冒進,但堅決支持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對此,筆者比較認同國家發改委的態度。去年11月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引述國家發改委的觀點,我國將堅持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的方向和原則,建立既反映國際市場

石油價格變化,又考慮國內市場供求、生產成本和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同時要建立上下游企業間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相關行業的價格聯動機制、對部分弱勢行業和弱勢群體適當補貼的機制。此外,還要建立相關的配套政策體系,包括健全與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管理和監督體制、制定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石油行業的政策措施、加快現代石油市場體制建設,特別是要規范石油現貨市場,善用期貨市場等。

  就在筆者完成這篇文章時,看到了一條新聞:為應對中國華南等地出現的液化氣價格大幅上漲局面,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明令液化氣生產企業不得擅自提高價格;并要求各地在價格發生異常波動時及時介入,依法進行臨時價格干預。——這一剛剛發生的新聞正好佐證了筆者的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