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和群眾的看法為何不一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8日 11:01 珠江晚報 | |||||||||
“……當部長、副部長,主要是處理好與上級關系的問題。”“人啊,一生中碰到好領導是福氣。原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領導、群眾對我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工作后不行了,領導覺得你好,群眾覺得你不行;群眾覺得你好,領導又覺得你不行。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后得出結論,不是我變了,我沒變,我還是我,是社會大環境變了。”剛從教育部副部長職位上退下來的張保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見昨日《南方人物周刊》 )
張保慶的這段話,無疑給人以很大的啟示。 人還是那個人,領導與群眾對他的看法卻常常不一,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領導與群眾的看法,為何竟是如此不同? 我認為,領導與群眾可能有著不同的標準。群眾的標準是——官員能不能為百姓做實事、能不能為百姓著想、能不能清正廉潔。而領導的標準是什么?這大約就要復雜得多。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喜好?是不是聽自己的話?給沒給自己送錢?……這些,可能都是標準。 “待予心肯日,是汝運通時。”這是唐太守李世民的詩,其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快感躍然紙上,在這樣的心態下,看問題還能完全做到客觀嗎? “耳習于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于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心習于所是,則喜從而惡違。”這是乾隆時代的重臣孫嘉淦指出的為官者易形成的三個習慣。“三習”養成之后,自然就“喜小人而厭君子也”。如此以來,看問題又如何能做到客觀? 隨之而來的就是用人的導向問題:是要群眾覺得你好,還是讓領導覺得你好?通常是,在領導主導用人的情況下,人們只能選擇讓領導滿意。 領導看法與群眾看法之間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少數人看法與多數人看法之間的關系。無數的事實已證明,以少數人的看法作為用人標準,即“少數人選人”,極易導致在用人上出現偏差,腐敗官員在民怨沸騰中邊腐邊升,就是極好的例子。 而“多數人選人”卻完全不同,因為多數人的反應要遠比一個人的反應要敏感得多,準確得多,因而也更科學合理。 由是觀之,“群眾覺得行”更應該成為用人的標準。如果群眾的看法不能左右官員的升降,那就意味著群眾話語權和監督權的喪失,實在是極其危險的。 孫立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