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科技創新·通貨緊縮·體制改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6日 17:09 第一財經日報

  郭繼豐

  關于科技創新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于1月11日下午在北京閉幕。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大會上表示,中國2020年要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各專家也紛紛撰文提出
觀點。

  葉篤正、符淙斌:中國在某些優勢領域應有發言權。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篤正、符淙斌在1月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中國應有重大國際科學計劃》一文提出,由于科學發展水平和國力,發展中國家參與發達國家提出的重大計劃,多半沒有實質性的發言權。今天我國的經濟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力日益強盛,在某些科學領域有較堅實的工作基礎,具備了領導高層次國際科學合作的能力。中國科學家有能力在某些優勢領域中唱主角。以我為主提出并主持幾項重大國際科學計劃,將大大提升我國在國際科學舞臺上的地位,還將有可能扭轉人才流動的流向,不僅可以吸引一批滯留在國外的中國學者為這些計劃的實施作出貢獻,還可以吸引一批優秀的外國科學家為此作出貢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我國在這些優勢領域的地位。同時,這些重大科學計劃的成果必然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技術的基礎。

  蕭灼基:技術創新應重視基礎研究。經濟學家蕭灼基接受采訪時指出,自主創新是中國當前調整經濟結構、創造新經濟增長點、解決經濟深層次矛盾、提高國際

競爭力的根本之策。技術創新應從頭抓起,從基礎著手,就國家的整體科技規劃而言,應特別重視基礎研究,基礎不打好就很難進行尖端技術研究;當前最重要的是在關乎國家整體發展的節能技術研究上下工夫,力求取得突破;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力度,在經費投入和人員配備上優先考慮,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條件。自主創新要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林毅夫: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并舉。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近日接受《中國信息報》采訪時指出,發展中國家,如果靠引進技術來取得技術創新,由于成本低、風險小,在各個領域都可以大量引進現成的技術,所以和發達國家相比,取得新技術發明專利的數量雖然比發達國家少,但是技術創新的速度卻可以比發達國家快得多。就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靠發明和引進技術兩種方式當中到底哪一種方式比較好?應該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較而定。

  林毅夫同時指出,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從事新技術的研發。首先在國防安全方面,有些技術絕對必要,沒有這些技術,就沒有國防安全。另外,在某個產業上要不要自己從事新技術的研發,主要決定于有沒有比我們更發達的國家在相同的產業上有比較優勢,如果有的話,技術創新盡可能以引進為主,如果沒有,就只能自主研發。

  關于通貨緊縮與經濟增長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新年伊始,各主要科研單位和學者紛紛出臺有關2006年或“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增長的預期和相關政策的建議。

  張曉晶:不會陷入通縮。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認為,2006年中國經濟不會陷入通貨緊縮,其理由有七個方面:開放因素,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包括貿易增長的估計都很高、全球各大央行都在考慮如何防通脹、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需求也有巨大的潛力、原油價格很多權威機構都預測2006年油價仍處在較高水平;經濟增長方式注重質量以后,增長速度就會降下來,從而帶動價格下降;維護金融穩定的支出會形成未來通貨膨脹壓力;當前的周期波動不同于10年前,在調控上基本是未雨綢繆有保有壓,在外部環境上“十一五”全球增長態勢較好;產能過剩是周期性現象,并不必然導致通貨緊縮;CPI指數調整會推動CPI的上漲;統計數據上,M2保持了18%以上的增長率;投資上政府并沒有把控死、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并沒有根本改變。

  張平:保持高位增長依然可期待。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張平在《2006年宏觀展望和動力轉換》一文中認為,2006年中國經濟保持高位增長依然可期。張平認為,近年來的高增長則更接近于無理論的“自適應模型”的結論,中國處于一個建設周期的中期。“從波動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按周期可以劃分10個周期,我可以看到新世紀以來,周期波動很小,2005年增長為9.4%,而且高速增長連續超過了3年,如此平穩高速的增長是歷史上所沒有的,增長和波動的軌跡有所改變,繼續保持連續的高位平穩增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較看,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都存在著連續高速平穩增長超過5年的歷史,2006年保持高位增長依然是可期待。

  關于體制改革

  《瞭望》:中國體制改革進入膠著狀態,歷史重任遠未完成。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的體制環境較之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總體上判斷,中國體制改革的歷史重任還遠未完成,且進入了一種是進是退、是破是立的膠著狀態。許多舊體制被沖垮,但根深蒂固的東西仍然存在;許多新體制已建立,但實質性的問題并未真正解決。尤其是改革在一些根本性、關鍵性的部位停滯不前。

  其中,城鄉二元體制是阻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體制鴻溝,是束縛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障礙,也是當今中國最大的體制改革難題之一。從制度層面判斷,中國的現代化,說到底,首先是指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建立城鄉公平、統一的經濟社會制度。

  孫立平:利益博弈時代對立雙方可能都是正確的。1月10日至11日,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在2006中國新視角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目前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或者是一個需要進行抉擇的時期。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十字路口。這種選擇在2006年最集中體現在對改革的反思上。比如在利益的關系上,對立的東西不見得是對錯之分,實際上表明的是不同人的利益。一百個人,99%的人一個主張,另外一個人是另外一種主張,不見得是對是錯。在利益的關系上,深化對改革的反思,從而形成改革的共識和動力可能是2006年我們需要面對的很嚴峻的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