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一個大學生 要一名農民13年不吃不喝才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6日 10:24 新京報 | |||||||||
目前對中國教育改革的爭議越來越多,是因為當前教育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傾向越發嚴重,相當多公立學校已成為贏利創收的工具。下一步,教育制度要怎樣改革才能讓民眾真正滿意?在1月12日召開的一次“教育制度改革:探索與反思”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諸宏啟指出:任何制度背后都有一個倫理取向,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制度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親近窮人的制度”。(《工人日報》1月15日)
確實,從道義實現的高度看,“親近窮人”理應是教育制度的本色,是其制度倫理的核心;從功用發揮的角度看,也只有當教育制度真正“親近窮人”,才能更多發揮出其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整體增加社會成員的福利———那時的教育,當然也會是民眾所滿意的。 教育是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其功用就個人而言,是培養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方式,提升生存質量;就社會而言,就是普及知識傳承文明,提高勞動者素質,最終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 在前一意義上,教育必須堅持機會均等、“有教無類”,教育機會公平與否關乎社會成員的權利公平,是實現社會整體公平的最重要前提。因此,教育制度必須讓所有的窮人都可接近或“親近”,否則公平就無從談起。 在后一意義上,也只有“親近窮人”的教育制度,才可以充分發揮出教育培養人才的作用。深山有佳木,寒門出才俊。如果教育制度通過種種門檻拒斥窮人,便是對社會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即便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還不能完全達到“大眾教育”的水平,脫離不開“精英教育”的階段,但“精英教育”不能等同于富人教育、貴族教育,遴選“精英”的惟一標準應該是智力標準和學業水平。這就要求,在智力和學業水平之外,教育不能有太多其它門檻。如果用其他門檻變相否定窮人的受教育權利,是對窮人命運的漠視,也是對人才的扼殺。設若人才不濟,發展活力何存? 令人遺憾地是,我們當前的教育,卻是越來越讓窮人不覺“親近”了:在廣大的農村,由于長時期的對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基層教師收入太低,相當多的農村學校陷于人財兩缺的困境,農村基層教育的質量可謂每況愈下。而當前的大學教育對窮人的壓力,更是已毋庸贅言———供養一個大學生,竟然需要一名農民13.6年不吃不喝的純收入,這豈止是“不親近窮人”?所以,此時強調“建立一個親近窮人的教育制度”,乃屬當頭棒喝,堪稱振聾發聵。 □郭之純(河北公務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