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銀行緣何成周瑜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4日 17:05 21世紀經濟報道

  在融資領域里,這一古老的歇后語似乎又有新解:一些商業銀行在向企業發放貸款時,可以堂而皇之地將替銀行“包裝不良資產”作為貸款發放的前提條件。這一情況,在某些地區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所謂替銀行“包裝不良資產”,指貸款企業,要按貸款的一定比例,對銀行一些已經注定無法回收的呆壞賬“買單”。通常情況下,企業為了得到新增貸款,只好硬著頭皮接受。這就是“愿打愿挨”的新解。

  原則上講,企業只要符合各項貸款條件,銀行就應該按規定發放貸款;反之,如果企業不符合貸款條件,即使其愿意替銀行“包裝不良資產”,銀行也不應該向其發放貸款。將以往的不良資產和新貸款硬性捆綁在一起,或許算是銀行的一種“金融創新”。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呢?中國銀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改革,始終未能改變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屬性,其經營行為尤其是貸款行為中,資本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雙重壟斷的地位,始終未見削弱,這就是中國銀行業的寡頭壟斷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手中的貸款資源,更是一種稀缺的公共資源,銀行的經營行為,也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

  因此,在“市場化”幌子下的類似“包裝

不良資產”的金融創新,在資本權力和行政權力雙重壟斷的大背景下,較之通常意義上的商家對消費者的“硬性搭售”, 更加具有隱蔽性和壓迫性。而如果“包裝不良資產”在事實上最終演變替少數人的腐敗行為“買單”,其性質也將更為可惡。

  銀行要充分認識不良貸款“雙降”的嚴峻形勢,實際上預示著銀行業不良貸款的危險信號。要應對這種局面,銀行唯有從徹底改造其目前水平低下的風險管理體系(最近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給予中行、建行和交行的最新個體評級,僅僅是“D”,原因就在于其信用風險管理能力還處于初級水平)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一味在一些旁門左道上動腦筋,只能是“飲鴆止渴”。

  讀者尤旭東(深圳市

華僑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